引入、批判、反思与借鉴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90年①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志强,李肖,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北京 100041 李志强,伦理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伦理学原理、西方伦理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李肖,史学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

原文出处: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已有近90年的历史,其间,国内有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引入、批判、反思和借鉴4个时期。诸多研究已经深入到杜威思想本身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但也存在不足,这预示着日后的相关研究仍会出现新的热点。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506(2007)05—0044—07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事实上,不论我们把他的理论看成是一种哲学理论,还是一种教育理论,它首先表现为一种道德理论,因为在哲学领域他最关心的是伦理学,在教育领域,他最关心的是道德教育。② 可以说,在杜威的思想框架中,不仅容纳了历史上几乎所有有关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学说,而且还孕育着未来道德教育思想的胚芽,并深远地影响到后来的道德教育理论。本文通过追溯历史,对我国近90年来的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状况做一个综述。

      一、历史的沿革

      对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引入、批判、反思和借鉴4个时期。

      引入期(20世纪20、30年代)。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在中国逗留两年多时间并做了著名的“五大演讲”,引起巨大轰动。随后,胡适、陶行知、蒋梦麟等学者都对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有所提及,虽然这些说法很零散,但如今看来仍不乏思想的火花。1935年余家菊翻译的《道德学》出版,杜威在道德教育上很多重要观点都源出此书。

      批判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1957年陈景磐所著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批判》是国内最早的系统论述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著作。该书论述较为系统,但由于以全面批判的角度展开,因而对于我们理解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原旨还有一定偏差。

      反思期(1978年以后到上世纪80年代末)。此时基于学术立场,对杜威思想的研究开始谨慎与低调地恢复起来。1981年赵祥麟和王承绪编译的《杜威教育论著选》出版,至今国内有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大都参阅此书。1982年陈景磐发表文章《〈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批判〉的补充》,对当时的相关研究在方向上给予了纠正。

      借鉴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一大批成果纷纷涌现,代表著作有两部:一是戚万学教授所著的《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该书从思想渊源、理论体系和基本评价等视角整体性地研究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具有开创性。另一个是2002年王承绪等翻译的《道德教育原理》,全书收集杜威关于道德教育问题的论述24篇,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基础和相对集中的原著资料。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港台学者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掀起过一次杜威思想研究的高潮,涌现出一大批有关杜威哲学、教育和道德教育思想的成果。与大陆的相关研究相比,港台学者的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译介性著作增多,对大陆30、40年代的旧版著作以补充和更新;另一个出现了许多比较性研究,将杜威教育思想与其他重要教育学家的观点进行对比,这些都为日后的相关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二、理论的变迁

      迄今为止,国内关于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已经完成了理论方法和形态的变迁,广泛地深入到杜威思想本身所涉及的诸多领域,并且不少学者还结合中国道德教育的具体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期为我国道德教育提供理论资源和实践借鉴。

      (一)学校道德教育思想

      有关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萌芽较早,但相对集中的论述却在近30年之内。主要观点有:(1)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存在两个方面的教育原理:社会方面即通过学校生活、各科教材、教育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心理方面即重视受教育者的先天本能和情感需要并发展他们的理智判断(陈景磐,1982)。(2)杜威关于如何开展学校道德教育有几点建议:其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儿童道德的成长;其二,通过让儿童参与社会生活使其形成社会生活能力;其三,寓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戚万学,1988)。(3)杜威主张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民品格;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与人性发展的统一;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是现实生活、教材和课程的“三位一体”(朱国仁,2000)。(4)从教育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整体性地分析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杜威对于学校中的道德和道德教育概念的界定、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等问题(单中惠,2002)。(5)从杜威的“道德的观念”和“关于道德的观念”出发,指出“间接道德教育”对于20世纪学校道德教育产生的影响(陈桂生,2003)。(6)从杜威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即培养良好公民,杜威学校道德教育的手段即整体改造学校生活等观点出发,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和教育手段进行“广泛性”的批判,指出我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把培养有德行的公民作为目的,并将道德教育手段扩展到学生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刘长海等,2004)。

      (二)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

      此类问题在最初的研究阶段就已经出现,当时以讨论杜威道德教育的心理学方法为主,更广泛深入的研究则在最近两年。主要观点有:(1)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要研究最有效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在道德教育上是最有效的方法。它要求尊重受教育者的先天本能和情感需要(蒋梦麟,1919)。(2)在概述杜威道德教育主要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其对于我国学校诚信教育的启示(许传红,2004)。(3)介绍杜威关于道德教育“三位一体”途径的基本观点,并指出我国道德教育从中可以借鉴的内容(李劼,2005)。(4)杜威道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探究式讨论提高法、活动式训练教学法、各科教学的道德目的法等,据此指出我国道德教育可以吸收其合理因素,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灌输式教育模式,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李万成,2005)。(5)通过分析杜威关于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论述,指出杜威道德教育观之中关于教育主体、知识观以及方法论等基本观点,以期给我国道德教育提供方法上的启示(石玉,200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