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整合

作 者:

作者简介: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   郝文武(1954— ),男,陕西省清涧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知识与能力相互促进和制约。教学既要传授和学习知识,也要发展学习、应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只要求知就有求知方式。不仅求知和求能有不同目标和方式,而且求知本身就有不同的目标和方式。人无论选择什么求知方式都能获得知识并自然促进能力的发展,但不同求知方式对知识增进及其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教学不同性质和层面的知识需要的教学方式既有知识和历史的普遍性,又有明显的时代性和价值取向性。各种性质和层面的知识教学都需要刺激反应、客观反映、主观生成和合理性建构等教学方式,但时代要求和价值取向不同,不同教学主体对不同教学方式的重视程度、认识和实践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就不同,形成的效果也不同。知识教学方式对能力发展作用的结果可能产生正向平衡和不平衡与负向平衡和不平衡四种状态。教学认识论科学发现的主要旨趣是发现教学认识的各种可能性,而教学实践则必须整合它们的可能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因此,当代中国的教学认识论必须以合理性建构知识教学方式为核心整合各种教学认识论的科学发现,构建形成创造性人才的教学方式。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8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7)03-0015-07

      知识与能力相互制约和促进。知识教学方式影响能力发展的结果可能产生正向平衡和不平衡与负向平衡和不平衡四种状态。求知和知识教学方式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整合对求知和知识教学效果达到正向平衡,特别是对形成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求知方式对增进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普遍意义

      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的本性。人的求知本性可以理解为人与生俱来的并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求知能力和求知需要。能力是在人的先天能力或者本能、潜能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实践锻炼形成的主观能动力量,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继承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许多层面。感觉能力是人的最基本能力,人首先通过感觉获取信息,然后人脑通过对感觉信息的记忆、加工使信息转变为知识。知识不仅规范本能和能力,而且开发、发挥潜能为能力。人通过学习、应用和创新知识满足自己的需要,使其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和全面,对知识的需要不断强烈和丰富,求知目的不断明确和发展。

      求知的强烈需要和坚持不懈精神是求知的动力。人为了生存要求知,为了满足好奇心要求知,为了精神的愉悦、丰富和崇高要求知,为了追求和实现理想要求知。求知动力不同,求知效果就不同。人只要求知,就有求知方式。求知和求能既不可分离,又有不同目标和方式。如果把求知方式看作认识方式:包括学习知识、知识教学、科学研究的方法、手段、形式,那么,教学方式则既包括求知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和发现知识的方式,也包括求能方式,教师指导学生发展能力的方式。“人有知学则有力”,“知识就是力量”,求能必须先求知。人无论如何求知都能获得知识并自然促进能力的发展,但不同求知方式对知识增进及其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则明显不同。知识的力量,既包括知识转化为思想品德等精神动力的力量,转化为感知、记忆和思维等认识活动的力量,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力量,也包括知识转化为认识、学习和教学方式的力量。求知动力、求知潜能和能力、求知方式都是求知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都直接影响求知效果,既影响知识丰富与否和结构是否合理的量质效果,也影响知识促进和转化为能力、技能和思想品德等发展的效果。相反,求知效果也影响求知的动力、能力和方式。

      仅就求知和知识教学的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而言,假定人的求知动力和求知方式一致和恒定,那么知识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则由求知知识量质效果本身决定。假定人的求知方式和量质效果一致和恒定,那么知识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的效果则由求知动力决定。假定人的求知动力和求知知识量质效果一致和恒定,那么知识量质效果促进能力发展效果则由求知方式决定。但事实上不同社会和个人的求知动力、求知潜能和求知方式不仅不可能完全一致和恒定,而且有许多不同层面,这既为认识知识增进和能力发展关系造成很大困难,也形成许多不同认识。

      早在几千年前中西方先贤就对学与思、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有了精辟见解。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的“知识爆炸”使得求知方式对知识增进和能力发展的作用及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选择科学有效求知方式促进知识增进和能力发展就成为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形成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的争论。卢梭、第斯多惠、杜威、布鲁纳重视知识教学方式作用的思想众所周知,就连普遍被认为是传统教育思想代表人物的赫尔巴特也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平衡的多方面兴趣”和“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1](P42,239,40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不仅把“学会认知”同“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看作教育的四大支柱,而且是第一支柱。

      尽管知识论的任务是认识知识的本质,但近现代哲学家对求知方式促进知识增进和能力发展的作用也有深刻思想。笛卡尔认为,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2] (P3)。莫兰认为,人类不仅需要学习,而且需要学习如何学习[3] (P16—17)。劳丹认为,方法论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方法论与科学理论之间“矛盾”的消除常常通过修正该理论使之符合方法论规范来达到,但在许多情况下,也通过改变方法论本身得到解决[4] (P59—63)。怀特海则更为绝对,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使其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崇高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一个人仅仅见多识广,他不过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而令人讨厌的人。”[5](P9)

      教育家们不仅强调知识教学方式的重要性,而且努力探讨知识增进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卢梭的“无知识教学”,杜威的“做中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赞科夫的“双高”教学理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和结构主义教学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探寻知识教学促进能力发展的努力。刺激反应、认知顿悟、官能训练、多元智力等理论也在不同层面涉及到这个问题。

      二、不同知识教学方式对增进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不同作用

      知识是人的创造,人是知识的存在。人创造了知识,知识又规范和引导人。知识既包括世界是什么、是怎样和为什么的观念,也包括如何认识、应用和创造知识的观念。知识不仅作为世界本质和规律的观念规范和引导人,而且作为认识方式的观念和实践行动规范和引导人。方式是内容之本原,内容是方式之结果。方式不同内容构成的速度、结构和质量也不同。不同内容既需要不同方式,也强化不同方式的形成。人首先是由实践和认识方式决定,然后是由内容决定。人不同于动物的活动方式决定人不同于动物的本质,不同时代人的不同认识和实践方式决定不同时代人的不同文明程度,不同个人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影响不同个人的发展水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