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369(2006)04-0001-05 徐特立在漫长的教育实践中,一贯高度重视德育(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1913年至1919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教育学、各科教学法和修身等课程的教学,其间撰写了《教育学》、《小学各科教授法》等著作。在《小学各科教授法》里写到“修身科”,就是我们现在小学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和中学开设的“政治”课。他指出:“盖小学所授各科,莫不有关德育,然各科均有特定之目的,对于德育只可谓有间接关系。惟修身科则直接以陶冶情操、育成品性之目的,是修身科之特色,亦所以居诸教科之首也。”[1]修身科“居诸教科之首”,也就指明了德育在学校中居首要位置。可见,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何等的重视呵! 树立崇高理想 发扬传统美德 徐特立认为,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有革命性,要“教育后一代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1942年,徐老在《解放时报》上发表的《再论我们怎样学习》一文中,提出“在青少年一代中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其根本目的和任务就是要造成其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他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年一代要把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接过来,而且要干得更好。他具体指出,培养青年革命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崇高的革命理想,既共产主义理想。这是一个人最坚实的精神支柱和最强大的思想动力。有了它,“就会有充沛的政治热情”,“眼光就远大了,心胸就开阔了,对自己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有了它,“就能正确处理革命事业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就会抵抗得住一切错误的侵袭”;有了它,“就是在最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第二,培养革命的志气,这就是“能担起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重任”,“能保持旺盛的斗志,蓬勃的朝气,成大器,做大事。”[2]青年是老一辈的接班人,应该像老一辈那样有革命的志气,有远大的抱负,兴旺老一辈所创立的家业。第三,培养“无我、无畏”的作风。“无我”,就是把革命利益放在第一,从不计较个人利益和个人得失,“考虑的不是从国家和社会那里多取得什么,而是自己要为国家和社会贡献什么”,“对人民、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是‘给’而不是取。”[3]无畏就是“不怕凶恶的敌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失败挫折,不怕流血牺牲”。他特别强调,“要创造就要克服困难”,“应该迎着困难前进,为了革命事业,困难再大也决不屈服,要在任何情况下也不垂头丧气,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精神振作,昂首阔步前进,这就是我们无产阶级的革命性”。[4]他指出的这三项,可以说就是我们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目标。此外,他还阐述了德育的许多具体内容。 徐老也十分重视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学生。1912年他为长沙师范学校提出的校训是“公、诚、俭、朴”。他教育学生,说得最多的是诚信,谆谆嘱咐青年要养成诚实可信的品德,脚踏实地,不占便宜,不自欺欺人。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编写的《小学各科教授法》讲义中,明确提出“修身科”的教学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诚实忠良之国民,以进于社会道德之生活。”[5]他说:“一个人最怕不老实,青年人最可贵的是老实作风。”[6]他告诫人们,如不能诚实守信,结果会“把社会信用失掉,使自己孤立而垮台,并且人格也丧尽。”[7]徐老一生都把诚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是诚信作风的楷模。徐老还强调以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学生和青年人。解放后,他在《对青年人的几点希望》中指出,青少年不要“以为长征时期过去了,延安时期过去了,从此可以坐享清福了,那是很不对的。要知道,创业难,守业更艰。革命前辈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夺取了全国胜利,但要保持这个胜利,就还要继续艰苦奋斗,搞好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不然,革命胜利的果实,可以得而复失。”[8]1962年冬,他给《长沙晚报》写过这样的题词:“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发愤图强。”他还说:“勤俭两字是永远永远需要的,现在需要,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也需要。有了勤俭,社会才能前进。”[9] 徐特立认为,德育不能超越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提出要求。因而,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适应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青少年年龄特征,促进儿童整个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 履行“人师”职责 彰显“身正”风范 徐特立精辟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是当“经师”,即教科学知识,教学问;二是当“人师”,即教行为,教怎样做人。人师对“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习惯”,都是要管的。他并且强调“人师与经师二者合一”。[10]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履行教书、育人两方面的职责。只做“经师”,不做“人师”的现象,是一种不能宽恕的失职行为。 当好人师,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先进分子”[11]、“模范人物”[12]。他指出:“做人民教师的人,他的思想品质的好坏,也就格外显得重要。”[13]在1952年写的《教育札记》中,强调“教师之所首要者品性,次于品性者为教授能力。”早在《小学各科教授法》里论述修身科的十一种教授方法时,指出:“以身示模范,以为儿童之表率,最为重要……故教师当自慎其言行而以身作则。”的确,教师只有切切实实在点点滴滴的言行上,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同时,在传授各门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才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恰如其分地联系实际,并以自己美好的思想、品德、情感、世界观等“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从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总之,“教育家应了解政治并总合各种科学才能称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