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研究中的叙事分析模式

——基于为课题研究提供方法的视角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红艳,女,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教学与教师教育。(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教育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要求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走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通过与教师的合作与互动、关注与倾听,发现和挖掘他们身上的正被其使用着的实践性知识。如何把研究者的现场体验、现场文本转换为研究文本,最后得出诠释性结论,即如何对所获取的叙事性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诠释,是研究者面对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几种叙事分析方法,包括整体—内容、整体—形式、类别—内容、类别—形式的矩阵分析模式,以及美国社会学家瑞斯曼提供的三种分析模式,意在为课题研究①提供可借鉴的分析工具。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研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重新思考“知识”的内涵,“通过理解并揭示教师自己很难明确表达、而学术界又鲜有研究的教师实践性知识,帮助教师了解自己,提高反思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研究水平”,[1]肯定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增能。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在教育教学场景中以什么状态和形式呈现?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如何形成的?个人生活史、教学反思和实践共同体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和发展有什么影响?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必然要求研究者进入教育现场,走入教师的日常生活世界。我们为此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听课和访谈笔记、备课本和教案、教师日志和反思日记、学生作业等等。这是从质的研究视角入手,强调研究者与合作者之间的信任、真诚和敞开心扉,关注和倾听、诠释和解说下带来的数量庞大的叙事性资料。对这些资料如何进行分析和诠释,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叙事与叙事研究

      我们对于“叙事(narrative)”并不陌生,一个与它有千丝万缕联系且为我们所熟知的词是“故事(story)”,人类是善于讲故事的生物,过着故事化的生活。[2]我们的日常对话常常是在诉说故事,倾听别人的故事,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时,我们通常会去了解他的故事。“叙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表达方式,韦伯斯特词典(1996)把它定义为“用于表现一系列相关事件的一段论述,或者一个例子”。叙事就是一系列话语,这些话语将一连串相互关联的事件表现出来;而叙事研究指的就是任何运用或者分析叙事资料的研究,它既是对实验、调查等传统研究方法的一种补充,其本身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领域,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加拿大和北美学者为主要研究群体,其中加拿大学者康纳利和克兰迪宁的成就较为显著。他们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教师的生活就是由各种各样的故事构成的,他们用故事交流经验、表达困惑,给彼此以鼓励和支持。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人类不仅赖故事而生,而且是故事的组织者。因此,研究人的最佳方式是抓住人类经验的故事性特征。写得好的故事接近经验,因为它们是人类经验的表述,同时它们也接近理论,因为它们给出的叙事对参与者和读者有教育意义。[3]目前,这种研究方法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被逐渐运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研究中。这样的教育叙事研究,是教师了解教育和向别人讲述其所了解的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比较容易被一线教师和研究者所掌握和使用。

      三、几种叙事分析模式

      个人在他的叙说里,建构过去的经验和行动,宣称他的认同,形塑他的生命。叙事就是一种再呈现、一种诠释性行为,反过来也需要被诠释。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而通过叙述者展现他们生活和亲身经历的口头叙述和故事,我们得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够捕捉他们外显行为中透露出的实践智慧。当我们接近和诠释这些叙事的时候,又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假设和角度,我们对资料的分析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再呈现。如同Mishler(1991)提到的,“我们按照我们的发现,安排和重新安排访谈的文本,其实就是针对我们对于言说中发生的事情的理解,加以检测、澄清和深化的过程”。[4]这显然是一个包涵双方主体的非常复杂的过程。

      国内有关叙事研究多集中于学理探讨和依据理论进行的实践研究个案分析两个方面,所以在叙事分析和诠释方面,我们所能够借鉴和参考的研究成果比较少。进入教育现场、走近教师的日常生活带给我们丰富多样的研究资料,教师们向我们呈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进行叙事分析的实用性探讨迫在眉睫:研究者手头转录整理的访谈资料、收集而来的教师日志和反思笔记,究竟如何分析和诠释?本文介绍了几种叙事分析的方法,以为课题研究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分析工具。

      (一)Rivka、Tamar和Amia的四个单元模式

      以色列三位女性研究者Rivka、Tamar和Amia在她们合著的《叙事研究:阅读、分析和诠释》中,基于叙事分析的两个独立维度——整体方法和类别方法、内容和形式,组合出四个单元矩阵,也就是本书所重点论述的四种探究模式:

      整体—内容整体—形式

       类别—内容类别—形式

      整体—内容分析的关键在于寻找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些主题最能体现个体的性格特征。研究者要带着一颗开放的心反复、仔细地阅读整个故事,将故事的总体印象记录下来,然后,在故事的不同发展阶段寻找那些与总体印象相符的、反复出现的主题,但是,也要特别留意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与主题相矛盾的情节,并在整体背景下给予合理解释。Amia运用这种方法对一位研究对象的生活故事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两个基本特征:积极乐观的世界观和重视人际关系,并提炼出在故事的不同阶段都反复出现的四个主题,这些主题进一步印证了上述两个基本特征。

      整体—形式的分析,则是着眼于故事的情节进展和完整结构。例如,叙事是作为一个喜剧还是一个悲剧发展的?故事呈现的是叙述者目前生活状况的上升态势,还是从一个较为积极时期和境况开始的下降态势?[5]研究者首先要做的也是反复、仔细地阅读故事,识别每一个阶段的中心主题,但这时应重点关注的是,把故事组织起来的主题和剧情的发展脉络,而非主题和剧情本身。分析的第二个阶段是确定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它可以从言谈的特殊形式中推导出来,如访谈对象的反思和评价性言语、表示叙事结构性成分的术语(“十字路口”、“转折点”等)。在这种分析中,Rivka在前进、衰退和稳定三种叙事模式基础上,为每一位访谈对象绘制了人生轨迹曲线图,比较了男性与女性之间叙事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