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理解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光陆(1973-),山东诸城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山东经济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英语教学。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师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师实践智慧即教师理解。教师如何通过自我反思、理解他人,并最终理解自己,将是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关键。我国当前的许多研究特别强调自我反思、教师叙事等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本文将在指出其局限性的基础之上,提出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将是自我反思、倾听学生、理解同事和对教育理论同化和顺应的结合。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9 年 1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4-0022-05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原是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概念。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描述了实践智慧的特征:“其研讨的对象是可改变的事物;其本质是一种不同于生产或制作的践行;实践智慧的践行本身就是目的,也就是使人趋善避恶;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1]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是反思性实践。

      在教育领域,特别是20世纪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教育已经沦落为心理学的附庸,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分离,教学实践被视为对教学理论的简单运用。在教师教育中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对教学理论进行批判反思的能力。另外受现代科层体制的制约,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具备什么任职条件,承担什么教学任务等均受到行规的约束,并接受行政的监督。教师成为教育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教学实践成为操作性实践。

      一、国内外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传统与存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布鲁纳课程改革的失败,许多学者开始对这场课程改革运动进行反思,施瓦布就是其中之一。施瓦布反对将教育理论简单地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强调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慎思。当代国外对教师实践知识(实践智慧)研究的著名学者舒尔曼(Shulman L.S)和艾尔贝茨(Elbaz,F.)等人都以施瓦布的研究为基础,施瓦布被普遍认为是当代实践性课程理论的创立者。“但是施瓦布特别强调教师慎思的理智层面,将教学表述为一种反思性的做出决定的复杂过程,忽视了教学实践的伦理层面”[2]。在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论述中,范梅南、舍恩(Schon)等强调教师个体在实践智慧生成中的决定性作用;而舒尔曼和佐藤学等学者在强调实践智慧的个体性之外,也指出合作或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在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中的作用。

      在我国教育领域,1995年有学者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教育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3]不过作者并没有具体论述教师的实践智慧,也没有论述实践智慧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对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起步很晚。国内最早对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是2002年,有学者在文章中论述了“教学实践智慧的重要性、现实中对教学实践智慧的规约以及课程改革与实践智慧改造的关系”。[4]从此以后,有关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逐渐增多。虽然研究很多,但是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很少。

      在我国教育领域,当前对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普遍存在着如下问题:1.忽视实践智慧的伦理性;2.忽视教师的个人反思的局限性;3.在合作方面仅仅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合作;4.在教师合作方面,意义方面的论述较多,而方法方面的论述较少。之所以存在这么多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把握住生成教师实践智慧的关键,而只有回到实践哲学这个原点中去才能把握这个关键。

      二、教师的实践智慧即教师的理解

      1.教师理解的实践性

      在当代哲学家中,伽达默尔是复兴和弘扬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最用力的哲学家之一。伽达默尔重新发掘了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的意义,认为这是从人的现实出发对人的实践行为的理性反思,是从人的生活经验出发来考察人类的实践行为和生活意义问题。伽达默尔澄清了现代认识论中模糊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智慧的关系。可能最重要的不同在于实践智慧包含技术知识中所不需要的自我知识。伽达默尔指出,在应用中,技术知识需要聪明,但是实践智慧需要理解。“我们再次揭示正在理解的人不是作为不受影响的旁观者去了解和判断,而是从归属的角度和他者一起思考。”[5]伽达默尔后期从单纯作为本体论哲学的解释学转向实践解释学,这次转向的目的就在于重新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的概念。“实际上,解释学作为哲学,就是实践哲学,它探讨的问题就是那些决定人类存在和活动的问题,那些决定人之为人以及对善的选择极为紧要的最伟大的问题”。[6]伽达默尔指出,“人的实践行为最根本的是一种理解行为,获得对他人、对一切文本意义的理解。人们在理解中获得和创造出指导行为的意义准则,理解本身就是实践的,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行为实践是一个意义理解、意义创造的过程,人的行为意义是自由的、开放的、相对的,是理解中的创造”。[7]由于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所以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的关键就是教师在情境中如何理解他人,并最终理解自己的问题。

      2.教师理解的前提:独立思考与意志自由

      近代科学的强化和极度发展已使科技理性形成了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压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实践行为做理性反思的热情和要求,而越来越倾向于将它交给科学理性和代表科学理性的权威、专家来处理,这样社会变成了一个过度依赖科学而人却失去了自己的社会。教育领域同样如此,特别是20世纪之后随着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层体制的建立,教学成为操作性实践。教学理论之上、专家之上和领导之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能遵从教育理论,服从领导,教师就如同机器人一样,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反思,没有意志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的失败正是因为剥夺了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忽视了教师的反思和理解。只有尊重教师的意志自由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才能在实践情境中理解他人,并最终理解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