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看创新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何旭明(1968-),男(汉),湖南宁乡,讲师,长沙大学学报编辑部。长沙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南 长沙 410000

原文出处:
《教育与现代化》

内容提要:

教育既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又具有个性化的功能,个体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就是个体被动适应社会与主动创新的关系。适应是基础、前提,创新是目的、归宿。我国当前实施创新教育便是要在适应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超越,以便充分发挥教育的这两大功能。只有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并采取多种措施更新教学内容、方法、转变激励机制,才能变注重被动适应的传统教育为注重主动创新的素质教育。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发展个性。这一倡导对我国教育过去长期以来所追求的社会适应性是一种挑战。而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促使个体社会化,适应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合格成员。我国教育如何实现由注重被动适应到注重主动创新的转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本文试从社会化与个性化关系的角度来阐述创新教育。

      一、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即适应与创新的关系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社会化与个性化是相对的,前者是个体的社会共同性、适应性,后者则是个体自身的独特性、个别性。我们所提倡的创新教育,就是要注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独创性的过程就是个性化的过程,其关键是要发展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共性,这种教育势必与强调适应性的教育有所不同。

      然而,二者又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化与个性化共存于个体这一有机统一体之中,具有统一性与依存性。教育的本质功能就在于完成世代间的文化传承。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个别的人逐渐社会化的过程,这不仅不妨碍个性的发展,而且是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个性丰富共性,共性规范个性。共性和个性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共性教育这一基础去搞个性化教育只会是缘木求鱼。

      首先,个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是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过程都是一个终生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人们也就具有了共同的经验,从而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每一个人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经验,从而具有个性化的一面。另外,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的、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即便同样的经历,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与其他人类似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历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生活、独特经历和经验而产生个性化。

      其次,没有社会化也就不存在个性化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越丰富、受教育程度越高,就会越充分地社会化,同时他的个性也发展得越充分。个性是人的潜质的自由发展,只有社会化程度最高的个体,其个性才会得到最大的发展和体现。社会化与个体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

      一个没有社会化的人,也许不会受制于过多的条条框框,思维也更具有发散性。正如一个没有社会化的儿童,往往会产生一些成人所不具有的奇思妙想,更能创造性地解决某些问题。这一状况已普遍受到关注,并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不少学者认为儿童本来具有创造潜力,由于不适当的教育压抑了这种创造的天赋,因而使得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加深而越来越缺乏创造力。然而,儿童所表现出的这种创造性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创造性,不但非常幼稚,而且难以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对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来说,这种创造性,远远不如充分社会化了的成人所具有的创造性那么有价值。儿童的个性必须加以规范和引导,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也必须通过社会化的教育而发展,才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社会化是基础、是前提,但是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一基础之上,不能在社会人的共性要求规范引导下不断超越,也便无法创新了。

      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是个人具有超越现实、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如果一个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冒失范和动乱的危险。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教育功能的两个不同方面,不能因为这两个方面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将二者混为一谈。然而,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一说创造性便否定适应性,一强调适应性便不考虑创造性。这两种偏向都会在实践中导致失误。我们倡导创新教育并不是否定适应,而是在适应的基础上创新。与其说是对以往教育的一种改造,还不如说是一种在以前基础上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是个性化的教育,是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创新的教育

      西方国家的教育自古以来比较强调个性发展、注重创新,并一直发展到今天。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教学法便是运用对话,列举出机智巧妙的问题进行教学,其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探索新知;古罗马时期,昆体良的修辞学方法强调教师要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文艺复兴时期以重视个性为特征、以发展人格为目的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近代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强调从做中学;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现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法及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所有这些,无一不是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一不注重创新。在我国,虽然孔子早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受制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把广大知识分子束缚在知足常乐、安分守己的被动适应的限度内。因而,我国的教育相对来说更为注重适应,不太重视创造性的培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