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政治史理论初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向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什么是环境政治史?

      伴随着传统史学到新史学演进的脚步,环境史在二战之后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史学研究中的这股绿色浪潮仍呈现着强大的势头,并逐渐获得了主流学界的认可。但究竟什么是环境史,对它作何定义,中外的环境史家从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环境史作深入的研究,恰恰反衬出它作为史学新秀的特征。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讨论的展开,尽管人们很难就“什么是环境史”这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但日益明确的是,环境史学家已认识到环境史的研究对象必然涉及两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是环境史研究得以展开的两个基本维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相互依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反过来后者规定着前者的演进方向,这种交织使其变得异常复杂。基于此,笔者更倾向于“环境史是在战后环保运动推动之下在美国率先出现、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着力探讨历史上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的一门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新学科”。很明显,环境史不仅仅是“环境”的历史,以自然为中介的社会关系研究成了其中的重要构成,从自然生态变化的角度揭示社会的发展,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历史亦是环境史的本意与初衷。

      这样,环境—政治的构建便具备了自己的合法性,二者的关联便找到了合适的契合点与匹配之处。因此不妨说,环境政治史是在环境史的总体话语体系内,以政治史理论构架为指导,在人与环境关系基础上,揭示环境因素介入政治范畴所引发的政治和环境互动的一个亚领域。其根本使命在于把围绕环境而动的多维的“人”纳入整体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关系网络,去探寻既有的政治生活对环境事务的解决发挥着怎样的效应,而环境因素的介入反过来又给它带来了什么新的变化,进而以此为透镜去折射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

      二、环境政治史何以成为可能?

      第一,从学理来看,新陈代谢,变,方能促发展,这是一切事物推陈出新、增进自己合法性和生命力的唯一途径。环境史的出现,使绿色进入了史学家的视域,这导致了史学书写范式又一次革命的发生,并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新史学。它承接了史学演进与创新的逻辑链条,是增强史学生命力这一使命的展开,同样是史学自身新陈代谢、推陈出新的具体体现和必然结果。然而环境史诞生迄今不过三四十年的时间,作为年轻的史学新秀却要承担起如此重大的使命,那么加深对环境史的研究,努力完善它的学科体系建设,就显得尤有必要,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样的语境系统之中,环境政治史的出现,不仅是推进和加强环境史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环境政治史本身成为了史学自身新陈代谢和范式转型的最直接的载体与实体。只有把环境政治史植入这样的语境之中,我们才能更加细致深刻地理解它赖以出现的学理基础——当然这仅仅是学理基础的应然层面。就学理基础的实然层面看,自从环境史诞生的那一刻起,环境史学家便在界定其定义、基本研究对象及其研究层次的同时,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涉及到了环境政治史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第二,环境史视域下“环境”的特殊性,参与环境的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的多元化造就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常复杂性,而正是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将有着巨大的难度与阻力——这便是环境政治史得以存在的深厚现实基础。作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首先是自然之子,必须与自然交换,攫取基本的物质资源和生活资料,以满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然而,一个人、一个群体所处的特定环境所能提供给人的生活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为无限的人提供无限的能量和资源,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也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

      第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内部和国际政治领域绿色浪潮蔚然成风,绿色政治早已深入人心,这为环境政治史的构建与叙事提供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可以视为环境政治史赖以出现的助推器。西方环境运动的发展演进、绿党的成立壮大、国际政治和国际组织日益介入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环境困境的不争事实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政治问题,它不可能不对政治生活产生冲击与影响。

      总之,生态环境对主权带来的挑战表明,以环境为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已扩充至全球,国际政治领域围绕环境问题的博弈本质上仍是人与人的关系,因而为环境政治史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环境问题时提供着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和“世界”眼光。

      三、环境政治史应有怎样的分析构架?

      环境政治史的核心命题和合法性一旦确立,欲实现自己的根本使命,研究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史,就必须找寻环境政治史的叙事模式和基本的分析路数,这样在面对纷繁杂呈的环境相关的事务与问题时,我们才能保持清晰的思路,达到杂而不乱,乱中有序。

      鉴于此,首先我们必须以多维的环境主体为切入点,明确与环境相关的具体的“人”究竟有何指陈。如前所述,在环境史的视域下,存在于环境中的人都有自利的倾向,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的基本目标都是获得相应的环境资本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差别仅仅是获取的方式和占有量的多少不同而已,不妨把这种差别视为人们从事的不同职业。于是就可以在环境史分层研究的理论指导下,以人们从事的职业为标准,对环境政治史可能涉及的多维的“人”于以具体化和对象化,并设身处地地分析其出现涉及各自利益的环境事务时的价值取向。

      对环境政治史的分析构架可能涉及的“人”或考察对象的身份获得认同之后,主要任务便成了建立这种构架并从中透视人与人的关系。基于此,我们不妨把参与环境事务的环境主体抽象为三种:环境的支持者、环境的反对者和可供利用的工具性因素(至于摇摆的双面人,则视其在具体问题上的立场归入相应的位置)。在透视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时,以具体的实证为依托,对三种力量,既要分而析之,一一解读,同时又必须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把它们纳入一个整体,方才能揭示多主体之间的复杂网状关系,以实现环境政治史的初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