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故事情怀

作 者:
何也 

作者简介:
何也,南方杂志社,福建 漳州 363000 何也(1962~),男,福建省平和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方》杂志主编。

原文出处: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小说经历的一场革命,实际上是在小说创作中,对故事的反叛到更深层面认同的过程。小说创作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故事。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6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8X(2006)01—61—03

      一

      小说在形式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形式革命所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是,作家开始不再信任故事。我们可以轻易地回忆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大家都唯恐自己不够先锋、不够现代的时代,形成了当时最重要的写作内容,每个人一夜之间似乎都成了艺术领域的革命者和造反派,他们集体颠覆故事,把小说弄得乖张而深奥,哪怕是一个短篇,都必须经过专业的破解才能够被阅读。于是阅读变得费力起来,因为故事渐渐隐退和消失了。尽管一段时间之后,故事又一次回到了小说的灵魂地位,但在形式革命成为主流的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许多作家都认为,讲故事只是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人做的事,故事主导局面的时代已经过去,甚至,有些人宁愿相信那些玄奥的形式法则与梦呓般的呓语,也不愿再成为老实的说故事的人。

      “我一度也被这种倔强的艺术姿态所吸引,后来,一个事实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发现,博尔赫斯可以不断被作家模仿,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永远无法被模仿。这告诉我,一个渴望标新立异的人,可以成功扮演形式先锋,但面对故事这个古老的形式时,他往往会露出马脚。一味地指责读者缺乏阅读训练是没有道理的,他们有理由对一个小说家提出故事上的期待。再后来,我又发现,几乎一切伟大的作家都讲故事,至少他们能讲故事。”[1](P91)

      实际上,不管什么时候,读者对小说的认识基本上是通过故事达到目的。即使是后来成了作家的读者,在他的青少年期间也大都如此。出生于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一部分人,企图在文字方面获得社会的认可或实现自我价值,成年后他们开始了小说创作,同时对小说的创作以及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进行了潜心的钻研。结果怎么样呢?结果是达成倾向相似的一大批人,对叙述个性的大肆强调,企图打破旧的结构模式,极力抑制甚至消解小说中的故事。有一个叫马原的作家起了这个头,并且很快出现了莫言、余华、苏童、北村、格非等一大批人。语言和形式被提到重要地位。当时的小说界可谓活力四射,经常有石破天惊之举。结果又怎样呢?随着热情的冷却,这一批肩负着新时期文学希望的先锋作家,他们在完成了这一时期的使命后,又不约而同实现了转向:他们又开始在小说中讲故事了。

      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时期——也就是这个探索过程是不容忽略的。我们不禁要作这样的假设:假如他们没有经过各种形式的实验,而是一开始就建立小说与故事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他们大概达不到后来叙述时那种水乳交融的地步:即精彩的故事在更高的层面上展开。正如谢有顺在另一篇文章指出的,“他们是先锋派,过去是敌视当下的日常现实的,或者说,现实在他们作品里是一个虚拟的东西,语言才是他们全部的现实;到了90年代,他们都有重返现实的倾向,但他们即便回到现实生活,也跟一般的传统作家不一样,毕竟他们经过了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叙事训练,他们再来讲故事,再来描写一段现实生活,就会赋予它一个现代意识。”[2](P71) 而在笔者看来,他们不管在做何种努力或实验,或者创作途径如何,小说都没有离开过故事,有的只是操作方式的异同。这种异同所凸显的,正是小说发展必需的经历而赋予时代特征而已。

      二

      从小说的发展看,一开始小说和故事的识别是模糊的,只是随着一种文体的日趋成熟,区别才逐渐明显。特别是四部古典名著和《聊斋志异》出现以后。

      关于“故事”这个词条,与文学有关的,在《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中被解释为——叙述性文学作品中一系列为表现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题服务的有因果联系的生活事件,由于它循序发展,环环相扣,成为有吸引力的情节,故又称故事情节——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生动的故事作品中的主要人物,也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那么对“小说”是作何解释的呢?

      《辞海》(同上):文学的一大类别,叙述性的文学体裁之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小说不同于其他叙述性作品,它可以运用各种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关系等等),来生动地表现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问题是,故事和小说区别在哪里?

      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小说——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区别很清楚,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小说则以人物塑造为中心。但在小说当中,却强调必须“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达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三

      佛斯特有点无奈地指出,“故事是小说的基本面,没有故事就没有小说。这是所有小说都具有的最高要素”。许多作家都希望小说的最高要素不是低下老旧的故事,而是一些别的东西,比如和谐的旋律、对真理的体认之类。但事实却无法回避,讲故事永远都是小说家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随便翻开书页,不管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是《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都会无不例外地让读者读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彩的故事被广为记忆和传诵。但是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持续的时间毕竟太过漫长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晚期,国内小说家对故事的反叛也就势在必然。反叛的结果,反而是对故事获得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实际上在小说的舞台上,故事在台前或台后都无所谓,关键是,故事必须是小说中人物的故事,而非仅仅为了故事而故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