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理性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贺国庆,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保定 071002;   刘向荣,河北农业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保定 071001   贺国庆(1961—),男,汉族,湖南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刘向荣(1973—),女,汉族,河北人,河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

原文出处:
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的赫尔巴特在构建教育学理论大厦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以心理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并把心理学的运用贯穿在整个教育学体系即目的、过程、内容与方法的论述中,其教育心理学化努力对以后教育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从探寻心理学化的条件入手,理性地分析了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客观评价其历史地位,对正确理解赫尔巴特及教育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6)05-0012-09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科学教育学之父。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础就是其观念心理学。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 275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 education)”[2] 126的主张。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他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3] 202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4] 508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那么,他为何选择心理学作为阐述教育的依据?其教育心理学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对教育学的发展有何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之前,首先要分析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的内容与核质,探索它与教育学联姻的媒介。

      一、赫尔巴特心理学思想的内核及与教育的连接点

      赫尔巴特重视心理学对科学尤其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其心理学著作的序言中,他提出希望通过改善心理学纠正对哲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的误解,认为心理学不仅是搜集素材,还应领会内在经验的整体性,与自然哲学密切相关,需要形而上学的支持。“这两种科学(自然哲学和心理学)共同依赖于普通形而上学,而心理学与形而上学有着特殊关系”。[5] 7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且是教育者应掌握的首要科学,建议每个人都应了解心理学基础,因为“人类活动的全部可能性的概要,均在心理学中从因到果地陈述了。”[6] 266很大程度上,赫尔巴特对形而上学及心理学研究的动机是为了寻求支撑教育学体系的科学论据,他对心理科学的探索不仅与发展智力的目的有关,且与形而上学和伦理学相连,最富成效地刺激了现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

      在哲学心理学时期,对心理问题的探讨往往依附在哲学体系中。虽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剥离出来,但其心理学思想依然深受其观念哲学的影响。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与经验主义提倡的观念联想不同),达到个人的觉知状态,构成心之内容。在认识论上,赫尔巴特虽不赞成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理论和官能学说,但继承了他关于经验感觉是知识唯一源泉的主张,承认物质的实在性,企图将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相结合,认为:“感觉是唯一我们所能把握的本源事件。”[7] 92“作为哲学分支的心理学就是要把已发现的事实转化为内在经验。”[8] 1xiii他认为意识中包括多个彼此相关的观念,新观念进入意识必先经过意识阈,之后进入众多观念的组合体,成为其中一部分,赫尔巴特称这一对新观念理解的过程为统觉(Apperception),众多观念的组合体为统觉团(Apperception Mass),指由很多已理解的观念所组成的综合性意识,即当时的经验与知识。“最有教养的人具有最大、最有条理的统觉团,用以引导自己想要的生活。”[9] 75虽然他的认识论具有唯物主义成份,但在真理检验的标准与事物本原问题上,仍属形而上学的范畴。“赫尔巴特提出的统觉团理念,在教育上的意义是,教学生新观念或新知识时,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即统觉团)。”[10] 45

      赫尔巴特认为,获得合理心理学的方法是组织从经验得来的共同观念,直到它们在思想中的所有冲突全部消失,因此需要考察物质的质和量。“赫尔巴特建立了一个看不见的宇宙,形而上学地假设看得见的宇宙,并把看得见的宇宙作为经验的基础。”[11] 27他承继莱布尼兹(Leibnitz)的单子观念和自我发展原则,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灵相关,心灵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感觉,感觉的现实状态在意识中形成观念,观念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元素,全部的心理活动是各类观念的运动,即观念的出现、复归、分散、聚合、抑制、增强、削弱等动态过程,通过观念联合与斗争最终达到一致与平衡,多层次的观念复合与融合按照序列进行,观念团不断运动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序列。因此,赫尔巴特用精神的静力学和动力学公式计算观念、观念团的平衡与活动。统觉概念由莱布尼兹首次提出,指由单子变化产生清楚意识状态的感觉,康德进一步解释为心灵本身对外界物理现象吸收、同化理解的过程,但认为这种认识能力是先天(prior)具有的,和莱布尼兹主张单子运动法则由神创造的预定和谐论(pre-established harmony)一样,不受外界影响,因此不可避免地陷入先验主义阵营。赫尔巴特从霍布士、洛克等人的思想中采纳感觉元素的说法,赋予每个单子以质量,认为单子间存在机械速度,能进行活动以抵抗其他单子的威胁,从而获得自我保存的能力,感觉元素构成感知和思维时可觉察的有意识的心理。“在赫尔巴特那里,每一感觉微粒都是主动的,动态的。由于有内在的推动力,每一感觉微粒都趋向于同其他感觉微粒相结合或者排斥这样的结合。在任何一个时刻构成意识心灵的那些心理微粒,组成一个由各部分合成的川流不息的体系。”[12] 77-78虽然在强调灵魂统一性和主动性方面,赫尔巴特略显保守,但在重视学习过程及获得知识、技能所应采取的实际步骤的动力学方面却是激进的。他对心灵同化功能的重视,成为以后心理学家的主攻方向,而他强调的经验对教育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