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具体计划,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1]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关于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除了要阐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要素、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的模式、教学设计的评价等有关基本概念和揭示教学设计活动的一般规律外,主要的任务是说明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方法,教学设计理论属于规范性、应用性理论,能够直接用于解决教学问题,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直接的,是建立在学习、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因此,与人们关注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即是否正确揭示了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客观本质规律)这一描述性理论的首要特征不同,人们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关注点是它的有效性,即在这种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能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并取得理想的预期效果。 一、当前教学设计理论有效性的缺失 教学设计理论的有效性,是指教学设计理论是否能有效指导和支配人们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实践并达到既定的教学设计目标的一种特性和功能。 有效的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保证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构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可以促进教学工作尤其是备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避免感性化、随意化,有利于教师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可以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然而,当前在我国,人们对教学设计理论的有效性仍心存怀疑。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实践问题时,教学设计理论的有效性并未显现出来。 一方面,学习过教学设计理论的教师在尝试应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实践时,发现理论并未发挥他所期望的有效指导作用。近些年,我国的师范院校均面向师范类学生开设了教学设计或类似课程,大多数年轻教师均系统学习过教学设计理论。针对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中教学设计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也是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真实的教学问题时,尽管也努力应用教学设计理论,但却发现理论并不能明确、清晰地指导他们的实践,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教学设计理论应用的结果并不如人所愿。 另一方面,传统的备课经验仍然有很大的市场。不仅许多中老年教师仍凭借多年经验进行备课,许多青年教师在接受老教师的传帮带时也一并接受了他们的传统经验和做法,并在亲身试用后发现,至少在当前的教学评估标准下,这些经验要比教学设计理论实用得多。因此,在设计、准备教学时,教师们仍然是根据经验和传统做法,而自觉不自觉地忽略了考虑如何应用学到的教学设计理论。 总之,在鲜活而复杂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理论缺位了,教学设计理论应当具备的有效性大大缩水甚至消失了,教学设计理论没有胜任时代所赋予它的使命。 二、教学设计理论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可以从两个角度寻找教学设计理论有效性缺失的原因,一是其理论本身的原因,二是理论之外的原因。 (一)教学设计理论本身的原因 1.引进的教学设计理论未实现充分的消化吸收 从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多达几十种的尤其是美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以目不暇接之势被纷纷引进,而且这种引进多数停留在对理论内容本身进行翻译、概述、简评的水平上,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综合条件、实验经过和实际效用介绍不多。实践是理论的土壤。一定的教学设计理论诞生在一定的教学实践中并只能应用于类似教学情景。脱离开原有的国情和背景,教学设计理论会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失去活力和作用。在国外适用的理论拿到国内未必能起到相同的作用。由于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国情与国外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国情大相径庭,舶来的各种教学设计理论面对迥异的教育体制、教学习惯和观念,难免出现水土不服,丧失其原有的有效性。 2.国内的教学设计理论借鉴比例过高,本土化不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陆续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教学设计理论。如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2]、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3]、主导—主体教学设计理论[4]、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5],等等。但这些理论都以国外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借鉴了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的部分内容,并非在充分总结我国本土教学设计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来的,没有经过多年实践的探索和检验,因而也没有实现真正的本土化,在解决各种真实的教学问题时,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和多面性,难以真正发挥理论的有效性。 3.理论缺乏必要的操作性和灵活性,过于抽象 受根深蒂固的理性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概念体系,将所有教学设计经验都囊括其中以“指导”教学设计实践,成为教学设计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他们希望从多样化的教学设计现象中抽象出一个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作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逻辑起点”,然后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方法,经由“逻辑中项”,渐次构建一套范畴体系,以达到对全部教学设计逻辑图景的揭示。结果,“是什么”这类本质主义的问题明显比“怎么做”的问题更占支配地位。教学设计理论表面以现实教学设计为探究对象,实则是为“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实的教学设计生活之上,即在形而上学的观念世界中建构一套具有逻辑自足性的概念体系。这显然是理性主义探究思维的产物。其结果就是,教学设计理论普遍以追求普适性、绝对性、理论性、抽象性为己任,对更重要的操作性、针对性、具体性、灵活性则重视不够。过于追求普遍意义,这直接导致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对实践指导能力的下降和有效性的先天不足。同时,还造成了教师对这种理论理解上的困难和向实践转化时的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