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道德社会化,事实上与其政治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文化社会化、性别社会化、知能社会化等过程是息息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我们以道德社会化为选题方向的一个原因,是近十多年来已接触过这一领域中的若干问题,例如,道德社会化的重要性、道德社会化的难题、要内化的是什么“德”等。① 作为继篇,本文继续寻求道德社会化的有效性,而切入点则是道德社会化过程的构成要素。道德社会化,乃至于其他各类社会化的构成要素虽是教育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然而,对于究竟有哪些构成要素至今似未有明晰的一致看法。在我们看来,包括道德社会化在内的整个社会化的构成要素有五个,亦即社会化历程、社会化承受者、社会化承担者、社会化内容和社会化模式。我们将分两次予以讨论,这里先涉及前三个构成要素——研究中的进展与困惑。 一、社会化历程 关于社会化历程界说方面的变化,可以用对比来说明。过去,一般学者探讨社会化时,只限于自婴儿至青年的社会学习,并不包括成人的社会化。现代社会学者则认为社会化是终身的历程,社会化的分析应该扩展到成人阶段。②需补充指出,现代社会学对社会化问题的研究范围事实上已扩大到老年期,直至死亡问题。在教育社会学领域,近年来确实也已经有著述分别就人生的各个阶段——婴幼儿、青少年、成人、中年和老年——诠释其社会化的特征和教育的重点,陈奎熹等编著的台湾空中大学教材《教育社会学》(1995)便是一例。 可以认为,自美国学者欧威尔·布林(Orvill G.Brim)在1966年率先提出人的社会化为一生之过程[1]以来,学界对此说业已达成共识,这是在社会化历程问题上取得的一大进展。当然,我们也得承认,目前在实施方面,“有可能”使社会化贯穿于终身的是在那些迅速变迁的社会中。[2]“社会化为一生之过程”,现在与其说是对“实然”的描述,不如说是对“应然”的诉求。 与此同时还可以看到,个体社会化历程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困惑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消解,新的困惑已悄然而至。据我们的分析,可以为社会化历程研究增添活力的主要困惑是:年轻人(在此是指谓在校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社会断乳期缘何在延长?学生社会化(包括道德社会化、知能社会化等过程)的关键期应如何去分析?学生在其社会化历程中是否会有危机阶段?社会化一定是对原有的价值和认同之舍弃吗?成人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继续吗?这里仅就其中两个困惑作一检视。 第一个困惑是年轻人的社会断乳期缘何在延长?我们知道,无论取什么标准,人生总是可以被分为各具社会化特征的若干阶段的。然而,最近有报告指出我国部分大学生现尚未具备应有的社会化特征。对于这一被称为社会断乳期在延长的现象,2005年的两篇报道作了如下的记述: ·为了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其子女的学习、思想情况,并方便学生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在学生社区特别开设了一条学生家长的电话热线。不料,开通十几天来,致电而来的父母询问的却是一些“后勤问题”——不是代劳孩子出面“谈判”,就是帮着孩子打听一些学生本可轻易获知答案的问题。接听电话的人士评价说,这从一个方面反映部分大学生的独立能力差,另外也说明家长过于溺爱已经长大的孩子。(《长大没成人——部分大学生尚在襁褓中》,《中国妇女报》报道,2005年4月15日) ·大学毕业已经三年,但却一直不找工作,没有经济收入,吃住都在家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的××,今年25岁,家人为他发愁,他自己也觉得尴尬,但就是无法迈出走向社会、开始独立生活的一步。如今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甚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新族群——NEET③一族。(《NEET族出现:年轻人社会断乳期在延长》,新华网2005年3月31日) 这两篇报道表明年轻人的社会断乳期延长的两种形态:一是在校大学生独立能力差,二是成为NEET族一员。 的确,不应该据此便声称“现在整个年轻一代的社会断乳期在延长”,因为像同年龄段的进城农民工那样的群体显然就不在此列;同样地,也不应该据此便声称“部分大学生社会断乳期在延长已是严谨的调查结果”,因为上述报道所依据的调查之样本太小,所依据的观察之时间太短。不过,对于报道中所记述的两种形态的社会断乳期的延长,总不能将它们说成是“特例、孤证或偶然”吧? 令人困惑之处在于缘何会产生这种“延长”?上述报道中提及的成因之跨度很大:自“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开始;经由家长持有“自己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的观念,以及子女因此而增长了的“依赖思想”;直至有些大学生受所学专业的限制,以及求职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等等。这些成因涵盖了社会、学校与家庭诸层面,且又考虑到了主客观双方,给出的答案够全面的了。 我们的疑问是由新近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而引起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等机构刚完成的一项调查(N=4099)显示,大人眼中的孩子比十年前“更早熟了”,占被调查者总数八成以上的人(80.9%)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有过早成人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最明显的是在初中和小学阶段。[3]当我们将这一结果与大学生第一种形态的社会断乳期延长进行对照时(这一选择是出于有可比性的考虑),便感到纳闷:为何在几乎完全相同的因素之影响下,初中生和小学生中间出现了日益明显的过早成人化倾向,与此同时,大学生中间却出现了第一种形态的社会断乳期的延长呢?换言之,“过早”与“延长”相矛盾的状况真的能够用已提及的成因一并予以解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