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的心理活动是由意识和无意识共同构筑的矛盾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密不可分。倘若人为地背离人的心理活动的这一客观规律,主观地漠视无意识这“半个世界”,那么,人们对人的心理活动的认识将会是畸形的、残缺的。就此而言,凡仅作用于人的心理活动的有意识层域的一切教学行为,也都将会是偏颇的、不完善的。 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教学的本质就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所施加的影响。显而易见,在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实际过程中,传统教学恰恰无视学生心理活动的完整性这一客观事实,将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置之度外,以致把学生的学习心理仅理解为意识层面上的认知活动。既然如此,传统教学就在忽视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也没有把学生的潜学习活动归入自己的视野之内;进而言之,传统教学实际上也就没有把影响学生潜学习活动的潜教学吸纳到自己的体系当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此处所言的传统教学(即我们平常所谓的“教学”),实质上指的仅是显教学—影响学生显学习活动的教学。 正是因为当前传统“教学”范畴的褊狭以及惟意识性和惟显学习性价值取向,而致以此为理论指导的目前的教学实践也存在着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教师在其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无意识心理和潜学习活动的认识的缺失或偏见方面: ——教学意图在学生面前全部暴露无遗。 ——教学过程只注重其系统性和连续性。 ——教学方式尚未脱离灌输式的窠臼。 ——教学环境杂乱无章,缺乏教育的一致性。 ——师生之间情感冷淡、关系失调。 ——教学评价忽视对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考核。 从现实意义上讲,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和潜学习活动毕竟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的好恶为向背的教学存在,它必然要成为教学研究不能回避的对象性范畴。因此,我们的教学研究便不能仅盯在学生的有意识心理和显学习活动上,而应突破那种传统的教学研究的褊狭范式,将注意力的焦点转移到由学生无意识与意识、潜学习与显学习所共同构建的学习心理活动的全过程中去。惟其如此,我们未来的教学研究才能拓展出一条由潜教学与显教学共同铺就的蓬勃发展之路。 二 所谓的潜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具有内隐性、间接性、无序性、情境性等特征的影响方式这一手段性中介,有意或无意(本质上都是有意)地作用于学生心理活动的无意识层面,以合乎目的地有效影响学生潜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教学范畴。对潜教学进行“合目的性”分析,其实就是一种关于潜教学的价值判断,是对潜教学的存在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性前提。 1.人格完满功能 作为传统显教学的对立范畴,潜教学不仅着力强调学生的情意、道德方面的发展,就连传统显教学所“溺爱”的认知发展,也被潜教学吸纳到自己的视野当中,并给予其高度重视。 认知发展。大量事实已经证明,无意识对于创造性认知具有引生功能,这在直觉思维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意识是直觉思维产生灵感的源泉,并为直觉思维提供闪现灵感的素材。无意识孕育直觉与灵感的过程是自然的、突发的、跳跃的、融通式的。因而可以说,作为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认知活动,直觉与灵感的有无和多寡亦是表征人的认知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判据。既如此,潜教学就可以通过运用其独特的影响方式,针对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作为一种外界刺激来调控学生心理的自组织活动,以使其涌现甚至不断涌现直觉和灵感,从而快捷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情意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意志等内心体验过程一般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换言之,情意因素的生成与发挥作用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是无意识活动。当然也不能一概否定情意因素的有意识性,但这毕竟不是其主要特征,尤其是对意识水平还比较低下、意识能力尚不够发达的学生而言,其情意因素的无意识性更占据绝对优势。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潜教学可以将学生心理中不利于人格完满发展的消极情感或意志通过各种方式意识化,帮助学生自己有意识地调控其情意因素,使之向有利于人格完满发展的方向转化;另一方面,又可通过各种潜隐的影响方式,让学生不断萌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意志,同时还可以巩固和强化已有的正面的情意因素,使之趋于更加成熟和稳定。 道德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与情感和意志一样,态度、动机、愿望、兴趣、需要等也是无意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要使道德教育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道德的真正发展,就不能不承认构建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基础上的潜教学在道德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潜教学能够通过创设情境、树立榜样、指导实践、鼓励内省(内省可在一定限度内“破译”道德选择的无意识之谜)等多种潜隐的方式和途径,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激发起道德需要,确立起道德动机,陶冶了道德情感,形成了道德意志;并且,在如此多次反复的基础上,潜教学还能使学生不随意地运用在多数情况下无意识形成的价值尺度做出合乎教学目的的道德判断,以最终使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的自动化、模式化变成现实。 2.社会控制功能 因为潜教学极大可能地具有不易觉察性,而且与社会诸精神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潜教学是代替社会行使社会对学生控制权力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