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毕恩明,济南市教科所。

原文出处:
当代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6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心理学上把在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其表现不但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正如美国学者Dworkin(1987)所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受害者和牺牲者。”[1] 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进行的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这不仅仅是课程改革本身,而且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全面变革。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对专业技能新的需求,使教师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之间变得陌生起来,使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而这种危机与挑战如果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教师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产生心理逃避、退缩、偏执、攻击等不良行为,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反应,对学生容易失去爱心,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信心,工作效能感降低,更严重的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殆尽,表现为突出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究竟该怎样来缓解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呢?

      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复杂性越来越需要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以解决学生群体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挑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课本的鹦鹉学舌、照本宣科的教师形象在今天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需要以新的形象来代替。建构教师新形象,必须借助社会力量。众多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起教师职业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和使命感,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从而对其有积极、肯定的看法。相反,对学校教育长期的抨击与批评、对教师劳动价值和劳动属性的蔑视,教师合法权益经常受到威胁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必然会使教师作为职业人,在评价自身时受到不良影响的冲击,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士气低落产生倦怠感,进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

      在树立教师新的职业形象,建立社会支持性网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基础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认识,担负起政府办教育的责任,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由外延数量扩张型的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研走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轨道上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依法治教,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提高教师的生活标准。建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险机制,保护学校和教师的改革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提高教师专业自我约束的能力。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研制区域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和防御机制。

      二、减少工作负荷

      众多的研究发现,学生问题是教师工作负荷增加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强势的压力源。以笔者所在的济南市为例,中小学班额普遍在50—70人左右。班额过大,使得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例行公事和超负荷劳动。维持学生学习纪律和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教师的心力。另外,除学生人数多以外,我们的教师还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独生子女的脆弱和安全问题、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近几年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增多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群体中的问题行为如早恋、违纪、校园暴力、网瘾等等问题经常使教师焦头烂额、疲惫不堪。而学生学习成绩不高、学习水平的低下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使得教师常常感觉到教育的无奈。对教师而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到疲倦,[3] 管理学生的困难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压力和倦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现有的教育资源,并根据城市发展布局和人口变化规律,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在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同时,控制班级规模,缩小班额,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的工作负荷过大还在于教育行政和学校干预过多给教师带来的机械性的、刻板的教育教学任务和非教育教学性任务的增多。如对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硬性规定,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设计者的初衷是积极的,在于让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并通过作业的批阅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但这一简单的要求却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消耗在机械性的对学生作业简单的划对错号的过程中。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教两个班,每班班额在60人左右,每天布置10道题,教师批改一本作业需要花费2分钟时间,那么教师批完这两个班的作业就需要花费4个小时。4个小时划对错号的机械劳动将使教师的思维、情感和身体等因缺乏新异刺激感到极度的疲劳。这种耗时低效的作业批改方式和行政命令正在耗尽教师有限的时间、精力,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行为改进计划。诸如此类的行政命令正在迫使教师离开创造性的工作岗位而走向庸俗、浅薄、单调和刻板,这样的工作要求日益成为教师不堪重负的负担。教育管理和评价中的各种评比活动和对文字材料的需求正在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逐步引导着教师远离课堂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发展课堂教学的技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