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不是通过建立德育目标系统,经由德育总体目标到课程目标,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德育课程目标时期、德育分段目标时期、德育目标系列化时期几个阶段。 (一)1988年以前:德育课程目标时期 德育课程是德育的主要载体,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是德育目标的具体反映。1988年以前,我国没有学校德育目标或者任务的具体规定,国家对德育质量的设想和规定体现在德育课程目标里,主要是体现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大纲里。 1982年颁发的《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关于德育课程目标规定为:“思想品德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共产主义思想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小学生初步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础。”这一课程目标规定的突出特点是政治化倾向和理想主义的高要求。 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将德育课程目标规定为:“通过‘五爱’和‘五讲四美’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生活有关的法律常识)教育,从小培育学生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有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各类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础。” 1986年大纲和1982年大纲比较起来,增加了民主与法制的内容,减少了政治化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并开始注意小学生年龄特点。但1986年的大纲仍然以社会为本位,具有成人化的特点。 (二)20世纪90年代:德育分段目标时期 1988年召开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及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首次出现了总体目标和小学、中学德育目标的分段。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可见,中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好公民,其最高目标是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88年后,德育总体目标和分段目标的基本格局、基本内容保持相对稳定,德育总目标基本未变。1998年《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与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的文本对照来看,只做了三处小的改动:一是将“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改为“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二是将“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改为“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将“使他们中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改为“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坚实的基础”。虽然目标要求低了,但更实际,反映了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从分段目标来看,小学段的德育目标,1993年正式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与1988年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试行)》基本未变;中学段的德育目标,1995年正式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中也只是对1988年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做了微调,基本的要求未变,将“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改为“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三)新世纪:德育目标系列化时期 进入新世纪,我国学校的德育目标进入系列化时期,体现出如下几个鲜明特点: 1.目标分类化 2002年颁布的新课程《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儿童”,分目标包括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从观念来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突出了德育与儿童的关系,表明了德育要为儿童的生活服务的人性化特点。从内容看,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提出了要求,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与态度提出了要求,具有分类化特征。 2.目标系列化 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9月20日党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2年9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不仅分别提出了国情教育目标、国防教育目标、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且每一目标都形成了系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