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回顾和清理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历程,探讨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的方向,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百年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反思研讨会”于3月22闩至25闩在西南师范大学召开。这次研讨会会聚了来自中国社科院、《文学评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文艺出版社等科研机构及高校文学院的六十多名专家学者,大家就百年中国文学研究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总结。 “百年中国文学”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它既囊括了中国现代文学在过去百年中的萌芽、成长和发展,也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延续与变迁。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的百年,既是对中国文学研究工作的梳理和还原,也是为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道路。正如胡明(《文学评论》编辑部)在开幕式上所说:在新世纪,要维护与坚守文学立场,不仅仅为学术而学术,而且应有宏大的文化理想和健康的价值观念,使文学研究更加生机勃勃,更好地向纵深发展。 一 百年中国文学最大的成就是现代文学发生与成长,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是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一些代表就现代文学研究中长期以来就存在一些基本概念的含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代文学是百年中国文学中的核心部分,可究竟什么是“现代文学”,似乎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宋剑华(湖南师范大学)认为“现代文学”概念缺乏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的模糊导致了现代文学研究走向了尴尬的局面。高恒文(天津师范大学)指出现代文学通常就仅仅被当成新文学,而实际上,旧文学并没有随着新文学的成长而自动的消亡,反而还在继续地延续。因此,现代文学研究中存在着旧文学研究的缺席,这一问题显然值得所有文学研究者慎重思考。代迅(西南师范大学)从文学理论的角度考究了“汉译西方文论”的独立地位,认为汉译西方文论不能简单等同于西方文论,它具有独立于西方文论的重要意义。而长期以来汉译西方文论被遮蔽在笼统的“西方文论”概念中,学术定位模糊不清,这是我国文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学术环节。席建彬(南京师范大学)从诗化小说的研究入手,指出现代诗化小说研究与小说自身存在反差,主要问题在于“诗化小说”概念芜杂,从而造成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作家文本的重读和诗性研究的脱节。 有关“现代性”的话题也是此次会议的焦点之一。寇鹏程(西南师范大学)以“学衡派”为例指出,百年中国文学的许多纷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出于人们对“现代性”内涵本身的理解不清而造成的。张光芒(南京大学)认为,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语境下,现代性已是现代文学研究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当前现代文学研究的关键已不是需不需要现代性的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运用和重构现代性的问题。 对当前文学研究中热点问题展开的探讨和反思显示了学者们对于现代文学研究认真的思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目前正遭遇着普遍的质疑和猛烈的讨伐,李怡(西南师范大学)则对研究中出现的对“二元对立”思维的批判予以了反省,他认为如果传统“二元对立”的文学史研究失之于历史事实的笼统概括和对文学现象的过于“整体”的把握,那么90年代后中国学人对于“二元对立”的批判本身也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这样的“笼统”和“整体”的思维方式。王本朝(西南师范大学)论述了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化”话语的显著特点,指出作为方法和视角的文化批评固然是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可是文学中的“文化”只能是一个切入角度,并不能取代和包容文学研究的其他视角和方法。 在学术视野无限拓展的今天,众多学者不断尝试采用新的观点、从新的角度对文学作出阐释,力求为本学科寻求新的生长点。肖伟胜(西南师范大学)提出文学的存在状态正在知识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生巨变,面对这一变化,文学研究的重点应该转向跨学科门类的文学性研究,而文化人类学的宽广视野无疑为重新审视文学现象提供了新的契机。朱存明(徐州师范大学)提出文化人类学既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也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探讨,它的发展展示了文学研究范式的革新,同时也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借鉴。温潘亚(盐城师范学院)借用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范式理论,考察了20世纪中国文学范式地演进轨迹,他认为把握住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不同时期范式的主要特征及演进轨迹,进而阐明范式的多元与多样及其不断的丰富与发展,揭示文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与逻辑进程,是文学走向繁荣的根本保证。中国大众传媒是伴随着中国现代文学一起成长的,从传媒的视野分析百年中国文学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曹立新(西南师范大学)评价了陈平原对大众传媒和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指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推进,在某种意义上就体现为传媒研究,从而凸现了传媒与现代文学密切的联系。任小娟(西南师范大学)指出,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以前被认为微不足道居于边缘的文学现象正日渐受到关注,中心突出、单一化的研究模式正逐渐被多元化的研究理念、研究领域所取代。曾利君(西南师范大学)回顾了20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著述的在文学史观、研究范式、方法与撰写形式等方面的转换,指出20世纪后期文学史撰写中出现了观念更新、观照角度拓展、形式新颖等方面的新趋向。 胡明在开幕式上着重提出,回顾百年文学的工作,要把百年的工作还原,对历史有清醒的交待。作品受到误解,要对其进行整理还原。尊重作品,返回现场,是开展文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宋剑华认为应该重视微观研究,认真走入历史、感悟历史,重读经典文本,要将研究建立在第一手历史资料上。高恒文指出现代文学过于注重作品思想的关注,而缺乏对作品的审美判断,这无疑是研究现代文学应该正视的问题。金宏宇(武汉大学)从版本学的角度阐述了版本的重要性,提出新文学研究也应该建立版本观念,文学批评应有版本确认原则,文学史写作应有版本兼容意识。龚明德(四川文艺出版社)强调现阶段文学研究最需要考据与版本研究,研究者应力图做到返回现场,提倡现场意识,并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量现场材料的流失提出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