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时中国,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小康社会教育。小康社会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其鲜明的时代性,必然也有其历史局限性,适应于小康社会需求的人的发展途径有其突出的特点,探求这一特定时域中人的有效发展是小康社会教育的应有之意。 一、有效发展是小康社会教育的合理选择 准备为小康社会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走一条有效发展的道路。小康社会可能给各个学段的受教育者施以有效发展的教育,小康社会需要有效发展的人才群体。 有效发展是依据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结合学生各学习阶段与自身个性发展的一种理念与途径的选择。学校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学生,在高中及高中后学习阶段要结合自己的特色与所处的层次、专业与目标,对不同群体施以有效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必要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科学知识与相应的技术技能,使其认知能力、思维水平和精神境界达到相应学习阶段的有限目标。 人的有效发展,无论就其发展的分阶段目标,促进其发展的方式,还是其培育机制和结果而言,均呈现“有效”状态。人类任何活动的有效,首要的是这种活动的结果有效。同时,人们以认识、判别活动结果是否能够有效满足人们的相应需要为驱动,也以提高活动有效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为目的。 有效发展有以下特征:一是充分性,应当使受教育者在每个学习阶段获得最充分的教育效果,包括在可能的资源条件下的育人的较高效率与效益;其效果与社会对人的要求更趋适应。培养各类型各层次人才,提高全民素质,发挥整体效益。二是民族化,使民族传统以及民族的客观基础,如环境、资源、历史基础和发展阶段与现代教育内容融为一体。在国际化的浪潮中保存民族特色。三是节约化,应当尽量减少人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不必要投入,这是小康社会教育的必然选择。四是结构优化,人的发展应满足社会成员各种不同层面的需要,使受教育者总体结构优化,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结构,共同生长,相得益彰。五是发展途径多样化,同样的教育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育人效果,不同的教育对不同的人达到相近、相似的教育效果,可谓“因人而异”或是“殊途同归”。这既是客观事实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使之符合社会的需要。 有效发展的观点强调每一个学习阶段人的发展的可到达度,是对无效、低效教育的反驳。面对21世纪,展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我们看到太多的对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热切期望,对未来一代人的整体期望,往往变成对每一个个体的全面要求,那些要求之严,标准之高,常常使我们感叹许多成就显著的社会精英也难以合格。“许多讨论管理发展的书籍中,试图把‘明日的经理’描绘成无所不能的人。人类的经验有力的证明,普遍存在的都是平凡的人。因此,组织雇用的职工,最好的也只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卓越的才能,而其他方面的能力多数都是平平常常的人。”[1] (第22页)这些对受教育者个体的过高要求,自然转移到要求教育提供对应的却难以企及的条件。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将是欣欣向荣的,却也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渐变过程。它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是经济不发达,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半个世纪中人的现代化与物的现代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急于求成,必欲速不达。 人的有效发展以有效的知识、能力结构为基础。这里包括群体的人才层次、类型结构与个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合理性,组成为结构的知识元素与能力要素有效,知识能力结构又要与所处的学习阶段所能提供的条件大体协调。 人的有效发展以有效教学为核心。“在教育领域中,不管什么样的改革,如果不能落实在教学领域,不能触动课堂教学,引起教学过程和模式的变化,那么任何改革都难有实质性的成效。”[2] (第2页)“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学进程中,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一句话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2] (第3页)有效教学,主要是在教学的微观领域,以知识的内化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和目的的效果。要注重以有效德育塑造学生的灵魂。 人的有效发展以有效的教育管理为保证。管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经济效益。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最好的效果。苏联管理学家波波夫说:组织和管理,如同原子核裂变过程一样,可以放出原先潜藏在某个系统内的巨大能量[3] (第274页)。 对于有效的教育管理来说:“今天的实际情况是,庞大的知识工作者构成组织。在每个组织机构里,……工作重心转移到知识工作者身上,大多数受过教育的人用知识、理论和概念,而不是凭体力和手工技巧来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当他们对组织做出贡献时,他们的工作才算有效。”[1] (第5-6页) 二、有效发展是在特定时域中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指人类的个体发展,也可泛指个体集合的发展。其基本含义是“随时间的推进在人身上发生的变化”[4] (第1页)。人的全面发展有三层涵义[5] (第75页),一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它一方面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的丰富性的充分展示和实践,这反映在:是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识和实践能力或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更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个人需要的全面丰富和满足。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方面,是个体对全面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交往方式的充分占有。人的全面发展,另一层是“全面的人的发展”,即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即人类由手工劳动进入到使用大机器生产时期才提出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只有在消灭私有制,消灭旧有分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生产劳动才能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的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与脑力的能力的机会[6] (第644页)。一旦私有制被消除,即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剥削,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物质、精神条件,只有到这时,才能真正实现具有完全意义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共产主义所要求的,又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