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志勇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邮编 210097)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我们在谈及教育研究时,意指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与教育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科学的首要标准就是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本文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范式,从而厘清方法论、方法、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收集的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方法(论)”章节的分析,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的方法论与方法的自觉意识在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中还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氛围。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何利用科学的方法是教育研究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教育研究既要运用“科学的方式”,也要运用“人文的方式”,即“科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注:扈中平的“教育研究必须坚持人文主义的方法论”一文(《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14-17页),作者理解“科学的方式”为“统计与测量、实验与试验等科学方法”,而“人文的方式”等同于“体验、感觉、直觉与思辨等方式”。)。且不谈迄今为止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现象、教育活动、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时所采用的方法到底科学到何种程度,显然,对科学性目标的追求是共同的(人们对于科学的理解不尽相同,在此不展开讨论)。说明科学性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研究者的方法论以及为解决研究问题所使用的方法是否科学(注:何云峰.从意见表达转向科学式探究[N]·社会科学报,2004/2/26,第六版面.)。从学术的角度来看,研究即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有组织的、系统的方式”(注:这个定义可见 http://linguistics.byu.edu/faculty/henrichsenl/researchmethods/RM_1_01.html。),有组织的与有系统的意旨研究者对探询问题(包括问题的“真”与“假”的反思(注: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11).)以及程序、步骤、方法的遵循与反思,简言之,即为研究者持有的方法论与实际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本文首先探讨方法论范式与方法对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的不同意义,然后对某一高校2004年提交的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中有关方法论与方法的叙述进行分析。

      一、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

      西方规范的博士学位论文中都有题为“方法论”的章节(注:凡是翻开欧美社会科学(包括教育方面)学者所做的博士学位论文,都有这一章节的模式或要求.),主要是对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描述,而不对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以及反映研究者方法论立场的问题进行论述。这种做法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方法仅仅是一种技术,它(们)不受研究者做出选择的影响”,但事实上研究者方法论的立场“不但会影响如何选择与为何选择某些研究方法,而且还会影响研究发现取信他人[信度]的程度”(注:Burton,L.(2001)."Confounding Methodology and Method."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Vol.22,No.1,pp.171~175.)。方法论是一种规范和厘清研究中探询程序的思维方式,是对在实践中得到的检验手段的反思(注:马克思·韦伯[德]·社会科学方法论[M]·韩水法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4页;Evers,C.W.(1999).From Foundations to Coherenc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In J.P.Keeves & G.Lakomski(eds.),Issues in Education Research(pp.264~279).Amsterdam:Pergamon.)。这种思维方式与反思是基于研究者对所使用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哲学层次上的思考,包括理论以及对研究如何或必须怎样进行的分析(注:Rust,V.D.(2003)."Method and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 Education(editorial),"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47,No.3;Metz,M.H.(2000).Sociolagy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70,No.1,pp.60-74;Pawaon.R.(1990).Methodology.In Steve Taylor(ed.).Sociology:Issues and Debates,London:Macmillan.)。理论不但指一般方法或策略的逻辑或原理(注:Homans,G.(1949)."The Strategy of IndnstrialSaci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54,No.4,pp.330~337;Paris,D.C.&Reynolds,J.F.(1983).The Logic of Policy Inquiry.New York:Longman;周业谦、周光淦译.社会学辞典.台北:台湾书店,1998.),而且还是关于存在、知识与实质理论的原理论(注:Rust,V.D.(2003)."Method and Methodology in ComparativeEducation(editorial),"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Vol.47,No.3;Metz,M.H.(2000).Sociolagy and Qualitative Methodologi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Vol.70,No.1,pp.60-74;Pawaon.R.(1990).Methodology.In Steve Taylor(ed.).Sociology:Issues and Debates,London:Macmillan.),后者指研究者所持有的特定学科的基础理论视角,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等(注:Lincoln,Y.S.& Guba,E.C.(2000)."Paradigmatic Controversies,Contradictions,and Emerging Confluenees."In N.K.Denzin & Y.S.Lincoln(eds.),The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carch(2nd ed.).Thousand Oak,Calif.:Sage Publications.),而前者通常为决定研究类型以及研究实践中研究者所采用的“基本信念系统或范式”(注:Guba,E.C.(1990)."The Alternative Paradigm Dialog."In E.G.Guba(ed.),The Paradigm Dialog.Newbury Park,Calif:Sage Publications,pp.17-27.)。由库恩(Kuhn)提出的范式理论(注:Kuhn,T.(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Revolution (2nd e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经由后继的学者给予了不同的阐释,其中帕藤(Patton)认为范式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综合的视角、一种分解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方式”(注:Patton,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Newbury Park,Calif.:Sage Publications.),而古芭(Guba)把它界定为“在受过训练的探询中指导行动的一套基本的信念”(注:Guban E.C.& Lincoln,Y.S.(1994)."Com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In N.K.Denzin & Y.S.Lincoln (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CA:Sage.)P17,他们的对启动和指导研究的范式的理解都揭示了其哲学意义上的实质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