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罗楚春 广东深圳市南山区松坪学校。(广东 深圳 518052)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教育的生命观是指生命是整体的存在;生命是有差异的存在;生命的发展是自主的。由这一观点出发,生命教育必须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促进生命整体性的发展;尊重生命及其发展历程的独特性和相互差异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尤其是师生关系。生命教育应从构建大德育模式、加强课程改革、营造校园文化、创新教育管理入手。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生命教育问题的提出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服务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忽略了教育的这一本真意义甚至背离了这一初衷。如何将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每一位学生、还给每一个教师,是本项目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探索的意图,是想在学校建立起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体系,即“生命教育”的理念和体系,建构起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即生命教育的办学模式。

      2003年8月,南山区教育局研究决定,将松坪中学与松坪小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的松坪学校。合并后的松坪学校向何处去?办学思想如何定位?改革路径如何设定?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合并前两校都曾对教育改革作过许多探索。原松坪小学进行了8年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体性”思想的指导下,先后对合作性的师生交往模式、参与式的班队活动模式、赏识性的激励教育模式、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改革,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原松坪中学进行了“分层次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探索,尤其在课程改革方面,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所作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科学课的研究与实践在全国实验区中处于领先水平。应当说,两校积累的成功经验为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如此,两校的现状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中,存在着严重忽视学生生命状态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的成功,似乎与教师没有关系;教师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把教学当作是知识的授受过程,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课堂显得机械刻板、沉闷单调,缺乏生命活力和乐趣。

      2)在师生关系上,教师把学生当作一种监管对象。学生略有“越轨”行为,轻则训斥,重则被罚站于教室后面,有的甚至被赶出教室。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授受关系”。师生关系的疏离和单一化,造成了学生不思进取,对学校、教师、学习的冷漠态度甚至反抗的心态。

      3)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缺乏生动活泼的管理方式。他们很少思考如何去促进学生道德生命的生长,总是习惯于把学生滞留在四周是墙壁的教室里。即便是举行班会活动,其内容也大多限于总结过去一周的学习情况和纪律方面的说教。在这样的管理下,学生的诸多需要被剥夺了,他们普遍感到学校生活的枯燥,以至厌学甚至恨学。

      这样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的生命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少学生把学习当作是学校、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生命成长的需要。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不思进取、不珍惜自己生命的现象。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教育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即传统的“三中心”观念主导着我们的教育行为,主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学校也进行过一些探索,但对教育促进人生命发展的这一基础性价值认识不到位,忽略了学生生命的整体成长。2)考试的压力。在日益激化的升学竞争下,学校教育陷入了一种以追求考试分数为目的的知识灌输状态,导致了以知识为本的观念统治课堂,教育中的非人道主义横行,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生命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3)某些政策上的不合理。不管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不管是生源好的学校还是生源差的学校,上级主管部门都以分数排位次;在经费的分配和教师的配置上,向重点学校倾斜,导致了学校之间的不平等,造成一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

      走出这一困境,不能一味地等待外部条件的改善,更需要主观努力。近20多年来,为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处于不断改革的状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也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者的重视并进行了不断的探讨。进入21世纪后,“新基础教育”研究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都蕴涵着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强调个体生命的整体发展。这对我们在新的世纪开展新的教育探索会有所启示。

      二 “生命教育”的理论构想

      国内有学者敏锐地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主要包含如下思想: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3)生命体的积极投入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1]也就是说,当今教育要以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为追求,知识、能力、智慧、情感、意志等精神能量通过师生之间以及类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转换和生成,师生的主动状态和真诚的合作是取得教育成效的关键性保证。

      我们所理解的“生命教育”,正是要在价值取向上强调人的精神生命的主动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关注人际交往中精神能量的转换,在保障机制上注重生命主体自主能动的投入与合作。生命教育的基本观点由生命观和生命教育观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