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3)02-0118-04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高校少年班为标志,我国的超常教育逐渐形成气候,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然而,追溯我国现代超常教育的发展历史,早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就有一位先驱者提出了超常教育的思想,并且进行了超常教育的实践探索。这位先驱者便是当代教育家沈亦珍先生。 一、沈亦珍生平简介 沈亦珍,男,名祎,字亦珍,后以字行。1900年1月31日(农历庚子年正月初一)生于江苏高邮。童年在私塾启蒙,后入高邮庆成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到南京钟英中学求学。1916年中学毕业,进入上海大同学院就读。次年遵父命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工科。1918年,适逢教育部从全国四所高等师范(北京、南京、武昌、成都)选拔20名学生,公费保送至香港大学学习,遂报名应试。经过多重考核,于1918年夏入学港大,与日后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心理学大师高觉敷等同学。在港大期间主修文科,重点选读英国文学与教育学类课程。1922年毕业,获香港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后历任厦门师范教师、国立暨南大学中学部主任、上海大学英文系教师、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师范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 1933年,沈亦珍考取江苏省教育厅公费出国进修名额,赴美国深造。先在密歇根(即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学习,一年后获教育学硕士学位。随即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师从浩林渥斯、布立格斯等教授,以“中学聪颖儿童教育之研究”为主题,攻读博士学位。1936年5月底通过论文答辩,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 1936年6月回国后任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教授、江苏省立镇江中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历任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甘肃省教育厅主任秘书、西北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简任督学。抗战胜利后任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长。 1949年后,历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英文系主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美国在华教育基金会执行秘书。1962年赴香港,任苏浙公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院长兼副董事长、调景岭中学董事长及校监、香港中国文化协会主任委员。其间还曾兼任台湾复兴书局董事长、南海英文中学及葵星工业中学顾问等职,年过八旬始退休。 沈亦珍先生1990年春因左腿骨折住院,同年底移居美国洛杉矶。1993年2月6日因肾功能减退、心脏衰竭而辞世,享年93岁。 1986年7月,沈亦珍先生自著《我的一生》,将80余年往事记诸文字。1989年,为庆贺沈亦珍九秩华诞,海峡两岸著名学者钱穆、高觉敷等76人撰写论文,由台湾三民书局结集出版,书名《教育学术论文集》,凡100万字。2000年4月,三民书局又汇编《当代教育家沈亦珍教授百龄冥诞纪念集》,其中收录了沈夫人李兆萱教授并子女亲朋,以及海峡两岸三地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朱开轩、陈梅生、孙邦正、刘振强等人和上海中学、苏浙公学等校校友的纪念文字。以上资料为研究沈亦珍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沈亦珍的超常教育思想 有关天才儿童(Gifted Children)的超常教育思想源于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杜威不仅发展了这一思想,而且开创了培育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实验领域。20世纪30年代,西方学者已经总结出根据智商(IQ)来发现和选拔天才儿童的办法。美国心理学家浩林渥斯和特曼等人认为,智商达到130、140者,即为天才儿童。天才儿童和弱智儿童一样,都应受到特别关注,接受特殊教育。对于天才儿童进行的特殊教育即被称为超常教育(亦称英才教育)。 沈亦珍于20世纪30年代初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学硕士与博士学位,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杜威、桑戴克、孟禄、克伯屈、浩林渥斯等著名学者的影响,其有关超常教育的思想亦于这一时期逐步形成。 沈亦珍的超常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学位论文与自传《我的一生》中。硕士学位论文题为“中学能力分组问题之研究”(A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Homogeneous Group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起初拟为“中学聪颖儿童教育之研究”,成稿后改为“中国初等中学天才儿童比较教育计划”(A Proposed Program for a Chinese Junior High School in Respected of the Education of Gifted Children as Compared with Other Children)。主要包括以下观点: 1.超常人才的客观性 沈亦珍的超常教育思想源于美国心理学家特曼、浩林渥斯等人的研究成果,是以超常儿童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他曾多次指出聪颖(超常)儿童的特征。“大体言之,聪颖儿童之体格与常儿无异;……论其智力,则远比常儿为高。……甚至有智商超过200者”。“聪颖儿童之了解力高,抽象思考能力强,学习速度快,远非寻常儿童可比”。“聪颖儿童殆指其抽象智慧异与寻常儿童者。……因其抽象智慧高,故其学习能力强”。[1]上述认识肯定了超常人才的客观性,后来沈亦珍在上海中学开展超常教育实验,正是从选拔聪颖儿童这一类超常人才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