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教育改革的市场机制及其公平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健生(1966- ),男,安徽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北京 100875 张艳敏(1977- ),女,辽宁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市场化改革运用了市场的顾客战略、竞争机制、非中心化和自主决策原则,并完善产权制度以促进美国教育效率的提高。但是,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却引起了公平问题,白人、中产阶级、富人等强势阶层的孩子更多地享有了教育改革的成果,而少数种族、贫困者等弱势阶层在教育改革中处境更加不利,越发边缘化。这也许是美国教育改革钟摆现象的再次表现。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7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67(2004)05-0081-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众多的教育改革措施中,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形式主要有:自由择校政策(School Choice)、供择校用的教育券(Educational Voucher)、改革公立学校的办学体制和模式的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推动私立学校的发展、给学校更大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等。尽管市场在美国教育改革中的表现形式多样,但是都体现了这样的本质,即把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让市场作为教育资源与要素配置的主角,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把反垄断的自由竞争机制、供求机制、顾客策略等能够带来高效率的理念和方法原则引入教育领域中,激活由于垄断所造成的具有很大惰性的现行教育体制的活力,以有效地提供多样化的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然而,这样的改革可能引发公平与效率之间的不平衡,产生或许比原来的问题更加严重的公平问题。

      一、美国教育改革的市场机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学校遭到了猛烈的批评。这主要是由于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缺乏选择性,形成了僵硬的垄断体制,导致学校丧失了启主改进的动力,以致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办学效率低下。为此,美国实施了择校计划和教育券等多种方式的市场本位教育改革。曼哈顿一家研究所对圣·安东尼市私人资助的择校计划和密尔沃基县的教育券计划进行了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择校计划和教育券计划有助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的提高。在其它城市进行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纽约市、华盛顿、Chariot,密尔沃基,克利夫兰和Dayton参与择校计划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得到了提高。曼哈顿的研究所对得克萨斯州Edgewood学区的择校计划也进行了研究,发现Edgewood学区的学生成绩高于该州85%学区的学生成绩。在实行教育券计划时间最长的密尔沃基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参与教育券计划最多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提高得更快。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研究,如对佛罗里达、密歇根、亚里桑那、缅因和佛蒙特州的研究,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择校计划确实能提高公立学校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实际上,还没有研究发现,实施择校计划的公立学校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1]那么,这些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何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呢?

      1、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实行顾客战略,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美国市场本位教育改革的顾客策略,就是通过赋予学生和家长以选择权利,通过公立学校转制如建立特许学校等办法来实现的。学校的顾客有两种,一种是主要顾客即学生和家长,另外一种是次要顾客,即包括整个社区以及将来有一天雇佣毕业生的雇主,他们没有学生和家长那样直接。[2]学校通过满足主要顾客需求从而满足次要顾客的需要。学校(供给方)必须为学生和家长(顾客)负责,将其置于驾驶员的位置,由学生和家长决定学校的发展,因为不这样学校将被淘汰出局。以学券制思想为例,它主张政府机构为学生家长提供学券,孩子入学时,家长把学券交给学校,学校再拿学券到政府机构去交换现金——纳税人的税金。这种学校的资金是直接由他们所能招收的学生数量来决定。如果某所学校没有吸引足够的学生入学,将在财政上面临困境甚至被迫关门。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学校要想生存,就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另外,由于顾客能够进行选择,就会迫使学区改进教学质量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通过让顾客有所选择,学区为争取学生和资金进行选择,鼓励教师、家长及其他人士共同创办不受那些繁文缛节困扰的新型学校。学区不想失去学生(顾客)以及随之而来的资金,就将改进自身以把学生从特许学校里吸引回来,或者在特许学校出现以前就自求改进。教育券制与特许学校等通过顾客策略,能够改进所有学校的质量。[3]

      2、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本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维持垄断还是引入竞争的问题。在1988年总统大选中,布什(Bush)提出了“教育复兴”的口号,向美国人民保证他将致力于教育改革以提高学校质量,声称自己要当“教育总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什总统的言论中日益对学校是否有自我更新的潜力表示怀疑。他把公立教育说成是“一种业已失败的制度”,并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给学校提供免于竞争的庇护,让学校得到了为害非浅的垄断大权,这种状况的持续时间长得过了头”。[4]因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合适的,不管竞争是来自证券服务合同的竞争性招标、特许经营,还是志愿活动。正是引入竞争机制,才会产生差异。尤其是学校教育,在美国教育产业中的政治垄断才是服务不力问题的根源,因为现行公立学校占有近乎垄断的地位,才使得无效使用资源成为可能。许多专家特别是那些公共选择理论家指出,上述无效状况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政府的管理政策并没有显示出由利益驱动的竞争所带给单位或个人的压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