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作 者:

作者简介:
石文山,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扬州 225002) 陈家麟,扬州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心理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 扬州 225002)

原文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集体性特征、课程性特征和组织性特征,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体现这些特征的要求。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以班级为基本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近年来正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相应于这种教育实践的进展,在教育理论界,论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论文也开始出现,有的研究者甚至主张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定型的专门术语来加以研究。他们提出,所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P12)。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是及时的,务实的,有远见的。它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提高其教学效率,扩大其教学规模;有助于提升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现其从“补救性教育”向“预防性、发展性教育”的转向;有助于形成与现代学校班级授课制相协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使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标志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预示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绝不是在一般意义上泛泛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复研究,它应当而且必须体现出其固有的特征,即体现其作为班级授课制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指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阐明其研究的重心所在,以此来规范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集体性特征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初期,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的补救性教育方式有重大区别。从本质上讲,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它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旨归。因此,作为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其工作对象,采取集体教育的方式。换言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集体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必须采取集体化的教育模式,首先是由现代学校的基本校情所决定的。我们知道,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实践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单位。所以,从现代学校的基本组织方式来看,班级“首先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对象”[2](P28)。因为在这样的组织方式下,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面对着学生集体实施教育活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强调指出的,在现代学校中,对学生个人的教育与对学生集体的教育必须“同时用一个共同的方法来解决”[2](P79),“我们应当把有组织的教育影响针对着集体,同时,我们相信,对个人的最实际的工作方式,是把个人保留在集体内。”[2](P79)从这个意义上说,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泛泛地讨论学生个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而应把研究的视点放在探索学生集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学生集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我们认为,这才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中所应当着力加以解决的中心问题,也才是提出构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意义所在。

      其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必须采取集体化的教育模式,还在于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性为价值取向的教育模式。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3](P82)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情况尤其如此。丁瓒教授指出,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只有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才能实现,而一切心理的异常“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4](P278)因为,从根本上讲,学生个人作为教育的对象,绝不是抽象的、具有这种或那种特色的“单个的人”,而是从一开始就被置于一定的学校集体关系之中的“社会成员”。更进一步讲,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它的组织目标、交往、人际关系、规范以及群体心理气氛等因素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和发展价值。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必须充分研究这些集体因素在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集体生活是全盘教育的基础,”“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所必需。”[5](P799)因此,作为一种发展性取向的教育,如何“以集体生活不断的自新创造的过程来教育儿童”[5](P799),就成了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总之,相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式而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把自己的教育主体放在对学生集体——班集体的研究上。也就是说,它必须既研究如何按照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来组织和建设班集体,又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班集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来实施其教育。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课程性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是在班级授课制主导下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然选择,其基本内涵是指按照班级授课制的课程目标、教学结构和管理规范来组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活动。相对于过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普遍采用的咨商模式而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活动方式,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性问题所进行的预防性与发展性教育方面,是较为适当的。它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因此,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连接心理健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是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核心要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其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强调其活动方式的课程化取向,但其课程观同传统上将课程职能仅仅看做复制、保持与传递社会文化的工具性课程观是有区别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绝不意味着要进行静态的心理学知识的传授,相反它必须是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而进行的智慧教育。这样的课程必须依源于学生生活的内在逻辑,着眼于学生心理生活质量的提高,并从学生能幸福地生活出发进行思考与设计,它应该关涉学生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担负起指导学生学习、锻炼学生意志、培育学生情感、养成学生性格、训练学生生活技能和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教育重任。班华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非预定性的、非结构性的、非学术性的和非结论性的文化化的课程[1](P18-19)。这就是说,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内容上必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化的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