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利教育走向混合型的多元教育体系

——中国的教育福利与人力资本投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功成,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中国的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福利教育走向了混合型的多元教育体系,其显著特征是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教育机构多元化、受教育者需求多元化和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的混合型局面。中国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表现为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和受教育机会不公平,教育领域的市场化取向和人力资本水平低与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并存的现象也令人忧虑。笔者主张,国民教育应当放在国家发展优先考虑的战略地位,确立大教育观和协调与均衡发展的方针,在将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同时必须维护教育的公平性与福利性;笔者明确指出,国家应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在现阶段突出义务教育重点,走官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并采取分级分类分层的办法来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现实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一、从福利教育制度走向混合型的多元教育体系

      笔者一直认为,教育是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所系。

      中国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始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20世纪50年代。自那时起确立的教育体系是单纯的福利教育制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镇教育体系包括普通学历教育与职工技能培训,均属于国家公共福利范畴,即使是企业单位举办的学校,也因国有经济一统天下并与国家财政紧密关联而事实上届于国家福利教育;乡村教育体系则是在国家支持下由乡村集体举办的一项集体福利。在这种福利教育制度下,受教育者通常享受免费教育或者只付出极低的成本。长期以来,中国的义务教育学杂费通常在1美元以下,高中教育每学期的学杂费通常在2美元以下;即使是高等教育也是由政府完全负责,学生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还能够享受水平不一的助学金补贴。

      在1950-1970年代,中国的财政性教育投资约占GDP的2%(低的年份为1.7%),(注:于保平.教育:阿喀琉斯之路踵[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12-31.)如果再加上乡村集体经济对农村居民子女教育的投入,这一比重还会有所上升。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应当承认国家对教育是重视的,也是有成效的。正是这种由政府与集体投资的免费与低成本的教育体系,使中国国民的受教育程度迅速得到提高。

      据统计,1949年时,中国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占80%以上,受教育成为极少数富裕家庭子女的专利;经过1950-1970年代的发展,到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中的文盲与半文盲率下降到30%以下,中国城镇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93年,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01年,(注:李术峰,张景勇.教育,能否为全面小康提供足够人力资本?[N].新华社,2003-03-12.)这种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得益于普通国民教育,也得益于诸如夜校等非正规形式的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单纯的福利教育制度日渐转向混合型的多元教育体系。一方面,市场经济改革促使国民对教育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读书无用论迅速转向追求学历教育,而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难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不仅非义务教育逐步实行收费制,义务教育也需要向受教育者收取相应的学杂费,许多学校为弥补经费不足而创办企业及其他营利性机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国民对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出不同层次性,除正规普通学历教育外,非正规的学历教育与各种非学历教育也因需求高涨而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从传统的政府教育投入、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到家庭、个人的教育投资、社会投入,以及学校自身创办营利性机构创收,中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确实从原有的福利教育制度阶段进入到了一个混合型多元教育体系阶段。在混合型多元教育体系下,中国的国民教育程度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到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由1982年的5.01年提高到7.33年;城镇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由1982年的7.93年提高到10.2年;全国人口的文盲率下降到6.72%。(注:李术峰,张景勇.教育,能否为全面小康提供足够人力资本?[N].新华社,2003-03-12.)

      2002年时全国在校生总数达到22562.8万人,其中在校研究生50.1万人,大学生903.4万,中等学校学生9415万人,小学生12157万人。(注: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摘要(200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174.)

      二、混合型多元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是一种混合型的多元教育体系。所谓混合型多元教育体系,是指在各责任主体的责任边界并不清晰的条件下,已经出现的教育投资、教育机构与教育需求的多元化格局。它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家庭与个人投入、社会投入,以及教育机构通过兴办营利性机构创收自我投入和依靠国内外贷款

      这种多元教育投资格局的形成,与过去单纯依靠国家公共投入相比,无疑使中国用于教育方面的人力资本投资大幅度增长,促进了国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如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透析》报告,中国2001年的统计分析表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到47.7%,跨入小康阶段;而城镇居民的同一指标为37.9%,开始进入富裕阶段。家庭消费支出结构中,教育文化支出已经成为继食品支出之后的第二大支出项目,占家庭总支出的12.6%,超过了住房与衣着支出,这种消费结构的转变意味着家庭可以且正在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家庭成员的人力资本投资。(注:尹鸿祝,邬焕庆.教育支出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第二大支出[N].新华网,2004-02-17.)

      2.教育机构多元化

      目前的情况是公立教育机构与私立教育机构并存、正规教育机构与非正规培训机构并存。就教育机构的性质而论,尽管仍是以公办教育为主体,但私立学校(包括私立小学、中学、大学)在快速发展;就教育机构的形式而论,尽管正规学校仍然占据主体地位,但非正规的培训机构正在大发展。据统计,截止2002年,全国各类民办学校达到6.2万所,在校生总规模为1115.97万人,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有1335所(含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133所)。(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情况,2004-01-06.)北京新东方学校就是一个典型的私立教育机构,该校1993年由俞敏洪白手起家创办,未获政府一分钱投资,完全依靠受教育者的缴费而迅速壮大,1995年招生1.5万人,2001年招生数达20万人,2003年招生数逾35万人,新东方学校完全是由受教育者个人的教育投资而发展起来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教育的成功典范。(注:罗佳媛.俞敏洪——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N].北大人,2004-01-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