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投入”的问题表现 统计年鉴显示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每年都在增长。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的2000-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进展情况分析认为:(1)全国教育经费实现了“三个增长”;(2)财政拨款和学杂费收入比例上升;(3)各级各类教育的财政拨款经费比例基本稳定;(4)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较快;(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增加,税费负担下降(上海市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第5期)。但是更多的学者还是对当前我国教育投资状况忧心忡忡,指出教育投资中存在一些问题。 投入总量不足 几乎所有论及教育投入的文章都提到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有论者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比例标准,通过计算1985-2002年间每年应支付的经费和实际支付的差距,推算出这八年中国的公共教育经费总短缺额为10100亿,其中1996~2000年间——正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冲刺阶段——每年的短缺额都在1000亿元左右(张玉林,第11期)。1993年2月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43条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本世纪末达到4%”,到2000年,不但没有达到4%的承诺,反而低于1986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于是《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规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将目标的实现推迟到2005年(教育部网页http//www.moe.edu.cn/stat.jyguihua)(张玉林,第11期)。“九五”期间,北京市地方教育经费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例仍然低于4%的目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尚未完全做到逐年增长(盛世明,第3期)。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事实上已被放大了许多倍(广少奎,第1期;张玉林,第11期;葛新斌,第1期)。 投入配置比例失衡 许多学者都提到了我国教育投入在三级教育中的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的问题(王冲,第2期)。有学者强调教育投入在地域、城乡之间分配的不均衡问题(李成贵,第4期;李元春,第3期;王德文,第2期;李新生,第2期)。有学者认为我国教育投入的性别歧视仍然存在(马衍军,第1期)。由教育投入的配置比例不合理带来的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农村教育投入少,知识结构水平低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中等教育欠缺使高等教育投入高、见效低,尤其是在没有一定水平的中等教育支撑的基础上,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还造成高等教育低质化趋势。这种不合理教育结构容易形成”教育陷阱”(王可侠,第2期);教育投入不适当地向高等教育倾斜,存在着重高等教育轻初等教育的倾向(贾汇亮,第2期),实际上,这种投入倾斜也意味着教育投资风险的集中,教育过度使教育投资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造成教育投资浪费,给受教育者带来过度教育的收益风险(赵宏斌,第8期)。 投入利用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存在的教育经费课扣和挪用现象,客观上恶化了投入总量不足带来的弊端。本来较少的人均经费,往往被拿来搞“一无”、“两有”、“六配套”的学校的基础建设,使学校的正常活动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学生员额不足,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广少奎,第1期)。同时,由于学生流失率、复读率居高不下带来的浪费现象,使得农村本来有限的教育经费更是雪上加霜(张玉林,第2期)。 “农村教育投入”问题比较严重 当前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对农村教育的关注,也是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关注的一个方面。2004年《教育学》正文和索引中共收录有关“教育投入”的文献59篇,其中绝大部分论述教育投入的都与“农村”密切联系——“农村教育”、“城乡二元”、“贫困地区”等等。事实上,农村教育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投资而引起的。面对农村教育现实,学者们不仅从他们的研究中彰显了一种教育良知,流露出对农民的满怀愧疚之情,更是表达他们对农村儿童的热爱、对农民的热情,对农村发展前景的关注和希望。 目前农村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有人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葛新斌,第1期;李桂荣,第3期;张玉林,第10期),在农村教育领域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在加重、扩大和恶化当中。农村教育的投入问题,带有“农村特色”。尽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农村民办教师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然而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短缺,教师队伍不足等原因,民办教师又以代课教师的形式出现。这一部分群体根本无力得到待遇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农村数千万平方米危险校舍的存在,广大农村和农村学校正处于严重的“贫血”状态,仅靠其自身的挣扎显然无法摆脱债务的泥潭;教育投入短缺导致农村学校依然经常向学生伸手,教育内容贫乏和质量低下,这两个原因迫使贫困的农家子女无法上学,厌倦上学,“普九成果”在农村儿童的辍学率面前显得非常虚弱(张玉林,第11期)。由于教育投入总量不足,教师的工资拖欠(王德文,第2期;万小妹,第2期),校舍危房、教育债务(张玉林,第11期)、师资水平偏低、教育乱收费等现象屡禁不止(齐宪代,第4期)。教育资源的短缺形成的巨大市场与陈旧落后的体制相接,迫使学校自谋生路,走“产业化”道路,出现了种种“寻租”活动,使教育行为扭曲,教育腐败丛生(杨东平,第12期)。 二、教育投入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2004年度《教育学》收录的文章及索引中,对教育投资中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涉及到政府投入不足、投入渠道形式单一、缺乏政策与法律的保障机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