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的理性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在实现各种具体教育目标时的终极性追求,它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最基本的价值取向,是教育活动中的“哲学”,它体现着教育的理想,对全部教育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 从一般意义讲,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有三个基本的目的追求。 第一、教育是一种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这种活动,通过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互动把人类已有的文明积淀建构(Construction)到学生的身上,使学生成为一个“文明”的人。这种文明的人以现有文明积淀为基础,又建构和创生未来的文明。教育的这一目的使教育成为促进人的“进化”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教育在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中表现得最有组织、最系统,又由经过训练的教师群体来实施,这是任何其它传递人类文明的方式不可比拟的。 第二、为社会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政治现实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决定着它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决定着它对学校教育的期待,从而也决定着现实的教育目的。 第三、发展人的潜能。人是包含着极大发展潜能的、极具可塑性的生物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身体潜能、语言潜能、思维潜能、创造潜能以及情感和人格力量的潜能,使人的素质得到整体地提高。教育是使全体社会成员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的活动,它的所有目的关注的焦点只能是人,人的成长和由此而来的社会的进步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这三个目的是教育的一般目的,是现代社会中各种类型学校的一般诉求。就我国现阶段来讲,结合我国的社会现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目的中通常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注: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52.)第一个方面是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种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价值。第二个方面是培养人的哪些身心品质,发展人的哪些才能并对其关系作出规定和表述。根据多年来我国教育界的探索,通常把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使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劳动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界普遍的认同。但是这样的教育目的并没有使我们避免在培养人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弊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的弊端,明确提出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宗旨、重点和目标,那就是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说这是针对我国素质教育模式对教育目的做出的更明确、更有针对性的表述,它包含了原有教育目的的基本内涵,同时又注入了时代精神。 从1999年开始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实质性深化,从此它使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践有了一个可依托的蓝本。在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新课程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注:钟启泉,崔允廓,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由于这里的培养目标是我国基础教育在新课程体系下的、对各类学校都适用的一个总体目标,这个总目标事实上就是新课程体系下的教育目的,这是对我国教育目的在新课程体系下的一个更为具体化的描述,从而使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了更多的时代精神。这些表述仍然贯穿着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和发展人的哪些身心品质的问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是清晰的,内涵是理性的,它较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人自身成长的需要;既体现了社会整体的利益追求,又饱含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它对我国的教育活动起着导航的作用。但我国的教育实践证明,一个好的教育目的,并不必然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真实指导思想,一个高尚的教育追求,并不必然导致优良的教育品质,当然也并不一定导致成功的教育实践。它可能更多表现了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的真诚期待。 现实的教育追求 我国教育的现实是,一方面我们有精心策划和描述的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教育目的或总的教育方针,另一方面,我们现实的教育追求又远远背离着我们确立的教育目的和方针。这种背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发展性不足。我国的教育目的一再强调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发展是核心。什么是发展?发展是质变,是飞跃,是人的身心品质的质的提高,从一般意义讲,发展就意味着在学生身上出现了效能更高的心理加工机能,就意味着学生行为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但中国的教育从学前一直到大学,都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立足课堂学习,不断理解,经常练习;使学生成为知识丰富的人,成了教育的基本追求。这使我们的学生知识丰富,能力不足;能考高分,但实践创新能力差;善于接受式学习,拙于参与式、研究式学习;现有知识水平较高,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这些都暴露出一个核心的问题:教育的发展性不足,学生发展水平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