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构知识与学习的概念 “我们所知道的多于我们所能言传的”(注:Polanyi,M.,The tacit Dimens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66.(4).)。上世纪五十年代,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在其论著中提出了这个我们有着共识而又忽略的命题。波兰尼据此推断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两类: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注:Explicit knowledge亦有译作“显性知识”等.tacit knowledge亦有译作“缄默知识”、“意会知识”等.)。所谓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等来表述的知识;而所谓默会知识则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那部分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而且有着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的特征:(1)默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常常是不可言传的;(2)默会知识是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的;(3)默会知识是不能被加以批判性反思的。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知识论未能在教育实践领域中得到运用与检验。 许多年以后,“默会知识论”终于走出了书斋。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在其报告《OECD(经合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与产业展望》中,再次强调了默会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重新探讨默会知识的作用,对于课程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默会知识论使我们对知识本身的结构和组成,对知识的态度和理解发生了变化;默会知识论向传统的知识与学习概念提出了挑战。 在迄今为止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仍然是最基本的特征,所有的学习活动也是紧紧地围绕这三个中心展开的。因为,人们似乎广泛地认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书本和课堂,只有能够言传的才是知识;人们没有意识到知识中的默会成分是人类的另一种知识,在不经意间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然而,无数的实践证明:“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于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注:赵修义、郁振华.默会知识.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哲学话题”.文汇报.2000.8.12.(12).)。换言之,由于我们认识了默会知识的力量,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学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被扩大了,可以用下面这个结构图来描述(见图1)。
图1 学习的新概念 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概念,学习不仅局限于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言传,而是四种学习关系的相互整合。从明确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以书本及其听讲为主,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占主导地位。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而其它三类学习长期以来为我们的学校教学实践所忽视,现在需要大力提倡。其中由默会到默会的学习,“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它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团体实践和做的过程中发生的;由明确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完成,是明确知识的融会贯通;而由默会知识到明确知识的学习,是默会知识的逐步清晰和外显,它丰富了学生的明确知识。 学习概念的变化、对默会知识的关注,将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打破传统的教师、书本、课堂三中心。这是因为,教学的任务和效果,不仅仅包含教师通过书本对学生所起的作用,至少还有另外两种作用能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实践活动的作用(在行动中学)和学生集体的作用(在合作中学)。让学生学会在上述多种情境中学习,这不仅是在学校阶段,而且是整个终身学习的精华所在。 二、教学任务的再分析 1、默会知识论对教学任务分析的启示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学生在系统的学科知识掌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差距十分明显。这与我们教学中一直注重让学生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不无关系。如前所述,人类知识按其外在化的程度可分为明确知识和默会知识,它们就象一座冰山的两个部分,前者浮出海面,后者在下面托起整个冰山,如图2所示。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借助默会知识的力量,人类所有的明确知识才得以发生和发展,人类的知识创新才有根基。默会知识它深深地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在行动中的体验才能达到学会和提高的目的。
图2 知识的冰山模型 新的学习概念还对人们在实践中的合作互动提出了要求。新时代十分强调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集体都体现了成员主体间的复杂关系,因此不能认为它只是个体简单结合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和班级集体教学的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集体对每个成员有重要的教学作用。这样,学生学习作为教学任务分析的前提,它构成了如图3所示的分布式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