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因此,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思想必须贯穿在整个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早就指出:21世纪的教育“将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面对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考验,一些科技领先的发达国家已把培养创造力视为“走向21世纪的道路”。对于以全力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为己任的我国教育界,深刻认识以发展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师的深层次角色,是时代赋予的一项紧迫使命。 一、创新教育的勃兴及其时代特质 人类的教育形成伴随生产力的逐渐发展和人类知识累积程度的演进,历经了三个阶段:知识型—智能型—创造型。知识型教育自人类诞生之始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中国持续到70年代),其特征在于以传授知识为唯一和最高的宗旨,虽然它为人类文明的进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但它那种以“知识就是力量”为价值取向的原始性和局限性,必然导致重复训练、机械背诵的应试教育,无法使未来人迅速站在主导世界的战略制高点上。智能型教育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伴随着“知识爆炸”的到来而兴起的,其特征在于促进教育的重心发生革命性位移,即从以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为重心,从而告别了那种知识累积式的消极被动的教育型态。但是智能型教育的价值基础依然是预先给定的,主要以公认的准则为基础,其本质仍然未摆脱接受教育之窠臼。而事实上,当代人类进入了加速更替的立体开放时代,教育变更的范围和规模空前地扩大了。因此,人类不但要与过去的时代告别,而且要与支撑旧时代的价值观、哲学观和思维观决裂;人类将重新扮演在大宇宙面前的角色,即从消极接受的被动者转为独立自主的真正主人,从适应未来、复制未来的智者转为驾驭未来、创造未来的先导。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伟大裂变。这种裂变势必要求顺应人类价值观和思维观的更新而转向创新型,从而开掘并发展个体生命的最高本质即创新思维和创新才能。总之,创新教育将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人类教育史进化的必然结果。与传统教育比较,创新教育具有下述新时代特质。 (一)创新教育摒弃传统教育的“适应论”而走向“超越论”。传统教育往往通过规范有序的流水线铸造出能够完整地承继和内化前人所创造的既有的文明成果,传统教育是一种“复制”前人的教育,并无深刻、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创新教育则通过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殊流程“创造”出能够不单纯受役于现存世界之规范,而且在人文本质上真正超越前人的一代“新人”。他们不但能从容自如地适应现存世界,而且能以强大的创新能力主动积极地丰富发展和超越之,从而使人类文明的长河澎湃向前,朝朝不息。创新教育以这种对既有文明高度的伟大超越作为自身最高价值追求。 (二)就教学观而言,创新教育废除传统教育“奴化”学生人格的做法,自觉发展学生以创新为内核的主体性人格。传统教育习惯于使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和积累信息,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唯一的结论,而创新教育则反对学生做书本和分数的奴隶,要求学生主动地、有所舍弃地获取知识,有意识提练和加工众多的信息,探索多种设计方案和各种可能性答案。尤其是在学习观上,传统教育偏重于维持性学习,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当前已发生的问题,重视学生的摹仿继承功能,而创新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在的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并能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 (三)就思维观而言,传统教育由于习惯于提供无可置疑、不容争议的现成结论,势必导致学生思维方法上的一元、封闭和聚合。而创新教育高度重视学生在思维训练中的独立自主权,鼓励他们自觉选择、矢志突破、发奋建构。尤其是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所必须具备的独特的优异品质,诸如对既定理论的怀疑意识、对现实问题的批判意识、对学术权威的独立意识、对传统体系的突破意识,追求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进程的跳跃性等等,同时,引导学生掌握多种思维形式,将发散与收敛、直觉和逻辑、侧向和反向乃至经验和超经验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立体动态式思维结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这样,创新教育实质上是在教给学生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为其终生学习和自我教育提供一把释颖解难的精神钥匙。从这层意义上说,创新教育才真正是授人以“渔”而非“鱼”也。 (四)就人才观而言,创新教育努力塑造智商情商和谐共融、完善健全的理想化人格。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那种唯师是从、唯书本是从,已经成为普遍性的精神现象。创新教育则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所谓人格发展的和谐性,就是注重德、智、体、美、劳诸育在学生身心发育中的有机渗透;所谓人格发展的特异性,即是从事未来创造性工作所必备的独特精神品质,主要包括坚持探索、不随大流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破除框格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博采众长、吸纳百川的广阔胸怀等等。 二、创新教育呼唤教师角色更新 即将在东方大地上勃兴的创新教育,呼唤着教师角色的深层次更新,包括观念系统、能力系统和方法系统的一系列变革,从而以崭新的角色去完成塑造21世纪中华民族文明新形象的历史使命。1.观念系统角色更新。这是教师精神变革中最内在而具有前提意义的条件。角色的全面转换从教师思想观念开始。首先是确立新的目标观念。创新教育追求发展学生的独特才能、赋予其不重复于前人的崭新的人文本质,因此要求教师围绕这一崇高的宗旨而转变“学生观”,即面向所有的学生认同每一个个体的创造个性。由于作为区别于应试教育的创新教育,不是以追求少数尖子的高分和升学率为目标,而是旨在开发全体学生创新的潜智、潜能、潜质,故教师必须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将“为考试而教”转变到“为创造而教”这一价值立足点上来。作为创造力开发者的教师尤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别才、别趣、别志,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为发展其心灵世界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要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高标新异,敢持岐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它的人格独立性,并高悬“优不优看创新”来作为人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念,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发散,堵塞了其回旋喷涌的思辩力。诸如目前课堂上盛行的宣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乃至考试中不可有点滴挪移的所谓“标准答案”等等,已沦为教学过程中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学生锁链。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矫正。为此,教师要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身势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完善,却闪烁着创新思维火花的不可多得之见,要艺术运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作出科学的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形成师生双边心智对流、其乐融融、共享教学民主的现代型“师生场”。这里我们尤其强调富有理性和健康人文精神的争辩,对于发展师生情谊、促进学生人格和智力发育有重大意义。2.能力系统角色更新。这是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保障。其实质在于突破“教参—教材—学生”这一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这一战略高度出发,别具匠心地“肢解”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机地渗透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去,以获得教育实践的新颖性和高效率。这种从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积累的Teaching(教授)到创新教育注重开发创造力的Education(启育),势必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教育创造能力。首先是设计颇有新意、效果最佳的教育方案的能力。这里包括确定目标、安排结构、运用方法等一系列环节。教师不仅要胸中有“纲”,而且要目中有“人”,即从所面对的学生的特定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接受能力,把大纲的共性要求与学生丰富的个性特点有机整合,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教育内容的安排更是需要付出艺术匠心,使“课”真正成为蕴含审美价值、洋溢审美情趣的立体动态的艺术。其中包括主线突出、副线辉映,节奏饱满、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潮涨潮落、抑扬顿挫等一系列结构艺术,要求教师将学生、时空、教材三位一体化为活的艺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要从学生求知创新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立场出发,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从内心需求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进程中来。特别是要有意识地留出“时间空白”,让学生以充分的思考、质疑等自主性活动予以填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现象。其次是永远追求新知和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彻底改变那种视教师知识储藏与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量之比为“一桶水”与“一碗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奔河,唯有如此孜孜不倦求新索异之教师,方能培养出善于终身学习的新一代。至于教育科研能力是更为高级的、根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总体上提升着作为向“教书匠”角色告别的新时代教师的品位与境界。它主要包括教育反思和理论创新等能力层级。所谓教育反思,是指教师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作出严肃的反思和内省,既要敢于正视自己所短或玉中之瑕,努力探究补救途径,也要擅长总结自己或同行成功的教育经验,从中提炼出某种可供借鉴、蕴含着推广价值的精华,为模式创新、理论突破夯实根基。所谓理论创新,是指教师善于从经验形态跃升,从而突破学科教育或教育基本理论中某一既成框格,构建新的模式,直接和间接地产生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