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学模式的现代教学方法论基础

作 者:
范蔚 

作者简介:
范蔚(1964~),女,河南辉县人,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西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重庆市400715

原文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在我们进行的“八五”课题“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和“九五”课题“学校美育系统与美育心理发展实验研究”中,对审美教育一般模式、变式及多种方法的探讨,一直是着力研究的一个焦点。多年来,几经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循环、提炼与实际操作,已经初步形成了实施美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和产生在此模式上的多种变式与各种方法,它们与现代国内外多种教学方法理论及其内在精华有许多相通之处。实际上,这一美育教学模式的建构正是在吸取了这些方法理论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并通过实践的验证,不断地趋于完善和系统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677(1999)04-0055-(07)

      美育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美育目标,操作美育内容,师生双方互动的基本逻辑结构及运行流程。它是在广泛吸取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美育理论及具体的美育实践经验,加工、提炼而形成的。基本模式对于美育及美育教学(含艺术课程教学)的全部实践有着普遍性的指导价值。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美育目标、内容及课程类型,从基本模式中又衍生出一系列变式。基本模式和变式又都由若干具体方法及其操作流程构成。对美育模式、变式和方法的反复提炼与建构,无疑有助于美育实践的深入,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素质教育的落实。

      一、美育基本教学模式的构成原理与实践

      教育科学领域中使用的“模式”概念是由“模型”转化而来的,“模型”一词源于拉丁文modulus,本意是尺度、样本和标准。尽管目前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理解还不尽一致,但一般是将教学模式看成一种整体的和动态的教学设计,它是由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所构成的内在逻辑结构和运行流程。它作为一种基本的操作范式,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具有概括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美育模式是由大美育的基本原理、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诸多要素所构成的、实施美育的逻辑结构及运行流程。它首先在我们设置的综合美育课的教学研究中得以提炼、形成,并在反复的运用和再提炼中得以不断完善。综合美育课是“八五”美育课题的重要研究成果,这门在中小学独立开设的美育课,旨在对学生集中系统地传授美的知识、技能,以培养学生对各种美进行欣赏、表现和创造的基本能力(素质)[1](p73)。

      在构建美育基本模式时,我们主要借鉴了以下理论:

      一是美国布鲁纳“结构课程理论”。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关键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为此,他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基本的结构。”[2]所谓“基本的”就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有力的适应性”,“结构”就是指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则之间的相互联系。这种学科基本结构针对“现行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可以把它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有活力的东西”[3],学生也易于理解和记忆;能够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还可以“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二是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学理论[4]。范例教学即典型例子的教学,典型例子一般是具有“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例子。(1)所选的例子要反映学科的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等,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2)所选的例子要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3)所选的例子要典型,能够切实起到示范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实现迁移。范例教学的基本模式是:范例地阐明“个”——范例地阐明“类”——范例地掌握规律——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关系的切身经验。

      三是美国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理论”[5]。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以学习者已经熟悉的知识为基础而设计出的一套清晰的、有组织的引导材料,在教学开始时把这些材料提供给学习者,帮助他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能够在已知的知识和需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建立起有用的知识构架。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确立综合美育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美育课的内容加以精心设计,力图把最具广泛适应性、有一定概括能力、能够实现知识之间迁移的美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美育教材的核心内容,由一个个审美视点作为构成教材系统的基本单位,视点与视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而每一个视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统摄一类或相关事物。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审美视点一般是包含在具体材料即典型例子之中,通过典型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审美视点,再凭借审美视点去观察了解同类的或相关的例子,去发现更多的美。依据这样的美育内容,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出以下综合美育课的基本模式。[6]

      

      在大千世界里,美的事物无处不在,每一个人要想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充分的精神享受,关键就是要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这双审美的“眼睛”包括审美的知识、方法、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美育课对于学生具备一双审美的“眼睛”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教育时间有限、师生教学负担量有限等实际情况,综合美育课试图通过少量的典型例子教学,使学生学到美的知识和审美的方法、具备审美的能力和情趣。几年来,综合美育课的实践证明,这一模式是行之有效的。其中,关键是执教者要把握综合美育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模式。

      一是执教者对教材、对美育内容结构必须要有统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视点教学”(也称点教学)是重点,但在进行“点教学”时,首先必须把握典型材料、延伸材料和检测材料三者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把握审美视点对各类材料的统摄作用。通过典型材料提取出审美视点,是“点教学”的目标,同时又是下一个教学环节延伸的起点,教学能否延伸、学生能否实现迁移与之有很大关系。其次,必须把握不同审美视点之间的关系,审美视点与美育知识系统的关系,才能保证学生通过综合美育课的学习,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审美知识和技能,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审美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按奥苏伯尔的理论,在一个审美视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典型材料看成学习掌握延伸材料或检测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在不同审美视点的教学中,可以把已经获得的审美视点中所包含知识技能等看成是后继视点教学的“先行组织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知来学好新知识。例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