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内涵、价值和运行机制

作者简介:
裴淼,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学习、教师发展与第二语言学习等,E-mail:07028@bnu.edu.cn(北京 100875);靳伟,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李肖艳,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育学院(悉尼 2052);刘静,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理学院(廊坊 065000);刘乔卉,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师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循证实践是一种改变经验导向、强调基于最佳证据的实践样态,发源于医学,正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教师教育实践之中,但学术界尚缺乏对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全面认识和研究。文章结合循证医学、循证实践、循证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建构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阐明价值,并呈现其运行机制。一方面旨在增强对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基本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厘清循证教师教育的实践框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1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20)04-0001-08

      培养高质量、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是教师教育实践的核心目标,其达成需要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实践,增强其科学性。但是,当前教师教育实践的科学性遭到质疑。有研究者认为职前教师教育项目因缺乏科学研究指导,出现被漂白的现象;[1]3也有研究者认为职后教师培训缺乏科学设计,针对性不足。[2]面对质疑,研究者不断寻找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质量的证据。[3]同时,政策制定者通过颁布一系列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推动实践质量的提升。例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率先开始强调基于证据的教师教育项目认证。[4-5]在我国,教育部开启师范专业认证制度以强调教师培养的证据意识。

      强化证据意识正逐步渗透到教育和教师教育实践之中,如已有学者提出循证教育的概念,并对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6]但学术界缺少对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研究。本文结合循证医学、循证实践、循证教育等相关研究成果,建构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阐明其价值,并呈现其运行机制。一方面旨在增强对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内涵与价值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助于厘清循证教师教育实践有效实施的参考框架。

      一、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以科学化解决教师教育实践问题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新范式

      构建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是理论基础,需要回答何谓循证实践和教师教育实践;二是在理论基础之上建构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

      (一)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内涵建构的理论基础

      1.循证实践的内涵

      循证实践即基于证据的实践,是一种实践理念与方法,发源于循证医学。基本内涵是“政策和实践应该有合理的证据来证明其可能产生的影响”。[7]也有研究者认为循证实践是指“实践者针对消费者的具体问题,在消费者的主动配合下,根据研究者提供的最佳证据及管理者制定的实践指南与标准所进行的实践。”[8]在该定义中,消费者遇到的问题是循证实践的出发点,证据包括研究者提供的最佳证据,管理者提供的实践指南与标准,参与方包括研究者、实践者和消费者等多个主体。上述两个定义的共性是都强调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意识、证据意识、协作意识。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循证实践是指围绕实践中的问题,实践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综合专业智慧和最佳研究证据,结合实践对象的价值观等确立实践干预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评估和优化实践,逐步形成新证据的一种实践样态。其根本特征体现在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商,促进学术研究与实践的整合,目的是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

      教师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是实践者为了达成有意义的、有质量的结果对教师教育过程进行干预并提升实践品质的一种专业活动。[9]教师教育实践有两种不同理解。从广义上看,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专业发展都被认为是教师教育实践,体现了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包括师范生)围绕如何促进师范生从学生转变为教师,如何促进教师更好地专业发展而开展的活动。[10]狭义的教师教育实践特指职前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教育实践课程,或者教育实习活动等。[11]不同时期,研究者对教师教育实践的理解不同,如康丽颖认为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经历过政治实践、理论实践和实践导向等三个不同的阶段。[12]当前,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正在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师教育样态。[13-14]在这种背景下,强调循证实践,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对保障教师教育实践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本文从广义上建构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指教师职前培养、入职和职后专业发展活动,是教师教育者和教师(包括师范生)之间所开展的全部活动的总称。其中教师教育者包括高校、中小学和教科研机构的教师教育者。[15]教师包括师范生以及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在职教师。

      (二)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概念建构

      循证教师教育实践是循证实践理念在教师教育领域的体现。丹·歌德哈伯(Dan Goldhaber)提出了循证职前教师培养的概念,[3]但缺乏对教师教育整体实践的关注。本文在批判性吸收循证实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建构出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内涵。

      对循证实践的理性批判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育不仅是一种服务和消费,更需要考虑到教育的人文性;第二,不仅需要考虑证据等级中通过随机实验或大规模数学统计获得的证据,而且需要重视质性研究、混合研究的证据;第三,不仅需要考虑到实证证据,而且需要兼顾理论在循证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所以,本研究认为循证教师教育实践是指在职前培养、入职和职后专业发展活动中,实践者(主要是指教师教育者)在解决实践问题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实践者的专业智慧,以及实践对象(师范生和教师)的价值观念,形成干预实践决策和方案,进而在干预过程同步实证研究、搜集多元数据,评估其有效性,并不断形成新证据甚至更新教师教育理论的实践样态。

      理解循证教师教育实践需要把握其四个基本特征。第一,问题性。实践者需要针对真实情景中所遇到的问题开展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第二,协同性。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参与者包括教师教育实践者、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和服务对象等,各个主体需要做到优势互补,增强协同性以开展跨界合作。第三,循环性。体现在相关利益主体以问题为核心,寻找证据、评估证据、形成方案、搜集数据、形成新证据,不断提升实践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循环过程中。第四,层次性。循证教师教育实践可表现为循证行为、循证思维和循证文化三个层次。循证行为意味着能遵照循证实践的过程和步骤开展循证活动,循证思维是指在思维方式上追求科学性、谨慎性和严密性,循证文化是指循证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实践者的一种生活方式。[1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