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铁芳(1969-),男,湖南桃江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邮编 410081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人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古典时代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说”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读、写、算的教育,“说”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下降,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加突出。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创造“说”的机会,尊重“说”的权利,培植“说”的勇气,锻炼“说”的智慧,真正使学生成为“说”的主体。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1)10-0001-04

      1.早在古希腊,人被界定的“会说话的动物”[1],古希腊生活中的逻各斯精神首先就是表现在“说”中,“雅典公民的主导生活形式是“政治一说”或整天上市场参加自由的、公共的、公开的争论,在法庭中‘控诉’着或‘辩护’着[2]”。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性就在于对善恶和是否合乎正义以及其他类似观念的辩认(这些都是由言语为之互相传达),而家庭和城邦的结合正是这些义理的结合[3]”。人在“说话”中辩认正义,阐明正义,理解正义,赢得正义,实现正义,充满“言说”的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普遍认为口头讲话比书写更重要,更为本真[2],他们所追求的正是活生生的、进行中的“说话”,追求活生生的“说话”的生活与这种“逻各斯”生活本身的卓越。

      把人定义为“会说话的动物”,凸显了“说”之于人的生存的根本性关联。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说话”;或者说作为人就意味着能“说话”,因为我们能“说话”,所以我们是人,或者说,“说话”使我们成为人。鹦鹉学舌并不是“说话”,它“说”的只是像人的声音的“鸟话”,作为生存着的人,我们不能不说,我们的生存“让”我们“说”,我们“说”出我们的生存,说出"Dasein"。“说”就是我们生存的方式,“言说”的意义,深深植根于人的生存本质之中,或者说“言说”就是生存意义绽放的基本形式。

      我们说话,我们“伦理”地“说”,我们说什么和我们说话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对世界的伦理关怀,彰显我们自身生存的德性品质;我们“审美”地“说”,我们不仅“说什么”,而且力求说得动听,“说”出我们的情感、态度,“说”出我们生存的感性品质;我们“智慧”地“说”,我们“听”“道”,“思”“道”,“说”“道”,在“说”中展现我们对世界的“真知灼见”,展示我们认识、理解、切入世界的程度,展现我们生存的知性品质。“说”的意义涵括了我们生存的伦理层面、审美层面、智慧层面。我们“说”“道”的同时,也在诉说我们自身,在“说”“我”,“说”的丰富性直接孕育、彰显着人生的丰富性。我们不断地“说”,以不同方式“说”,我们“述说”、“诉说”、“言说”、“道说”、“演说”、“评说”、“论说”,“辩论”、“讨论”、“谈话”、“对话”,……各种各样的“说”丰富着我们的人生,丰富着我们的世界。

      如果说动物也有某种表达的方式,人的言说与动物的表达方式的根本区别乃在于人的言说是无限开放的,向着时间与空间,向着整个世界,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外在的、内在的、他者的、自我的世界,而动物的表达方式则是有限封闭的,限于其本能之中。在此意义上,人不仅“是一种对自己的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探究的存在物[4]”,而且是一种对自己存在不断进行自我言说、自我表达的存在物。

      2.教育即育人。由于人与“说”的本质性关联,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育人即意谓着培育“会说话”的人,能“说”会“道”的人,让人在“言说”中接近真理,敞亮自我,把握人生的真谛。“你”“说”,“我”“说”,师“说”,“生”“说”,以各种方式,比如谈话、讨论、辩论、演讲、提问、答问来“说”,让每个人都参与于“说”之中;在时间中“说”,在空间中“说”;在“说”中“听”,在“说”中“思”;“听”、“思”、“说”世界、人生、社会,在“听”、“思”、“说”中理解世界、人生、社会,在“说”中实现相互理解、沟通,获致共同的意义。充满了“说”的教育,是“活”的教育。

      “说”的教育必然是整体的、完整的教育,不仅关注人的内在的完善,更关注人的现实的交往、沟通,使人的身心内外和谐一致,积极参与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之中。

      “说话”意谓着参与、倾听、思索、表达、沟通、分享,“说”的教育乃是“你”、“我”共同参与、共同建构、共同分享的教育,意味着“你”、“我”的思想共振、情绪互染、心灵相契、意义共有,“说’的教育乃是活生生的交往的教育。

      “说”的教育乃是真正的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凸现的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就是把对方“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言”的东西“说”出来,真正的启发只有在“说”的教育中才有可能。

      参与于“说话”之中,每个人都有所“听”,有所“思”,有所“说”。“说”的教育,不满足、局限、停滞于经典、权威,也不以经典、权威自居,“说”的教育乃是开放的,向着真理、向着无限、向着世界开放。

      3.古典时代的教育充满了“说”,或者说,其主导成分就是“说”的教育。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就是一种引导“说话”的艺术,他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讨论、辩论的方法,把存在于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苏格拉底认为‘辩证’这个词,本来就是人们聚在一起讨论问题,相互对话,并把问题分门别类加以辨析的一种活动。这是一种艺术。每个人都应当下决心掌握这种艺术,因为一个人凭着它的帮助就可成为最有才干和见解最深刻的人[5]。”而这正是教育的目的。中国先秦的孔子“述而不作”,以生动活泼的对话育得“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又二人”,启发诱导,“教学相长”,给后人留下了“说”的教育的典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