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从主体性人本观的角度出发,揭示和阐述了启发式教学的主体性规律,规范了启发式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或原则,从而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实施启发式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石。 关键词 主体性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主体性人本观在启发式教学思想中的形成和发展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许多教育教学思想,无不渗透了人的学说,是关于人性思想的积淀:即在人性问题上持怎样的观点,往往会导致产生怎样的教育教学主张。诸如人性自然论者,坚持教育依循自然的法则;人性本善说,强调教育爱护引导的原则;人性本恶说,主张教育趋利避害的原则等等。而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开创者们,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是建立在对人的主体性本质观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下面我们试从历史的角度做以纵向考察。 1.古代理性能动性的发现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人性问题的看法,没有囿于从性善性恶论来研究人性问题,而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分析人的本质的。其鲜明特色是看到了人的主体的理性的、精神的特质。他们是从“理性的人”、“道德的人”的角度出发来加以分析人性问题的。 孔子从哲学本体论出发,把人的本性从神灵的“天道”转到现实的“人道”、“理性之道”,即“重人道轻天道”,“重理性轻迷信”,“重人权轻神权”。如郑子产所谓“天道远,人道迩”,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孔子对人的本性的深入阐述表现在它的“仁者人也”的体系中。“仁者人也”不仅强调了人的生物本性(人是人,不是神),而且突出了人具有社会属性、理性属性(人是人不是动物,人与人生活在社会结构中);与此同时,人具有道德本性(这是人的最高本性),人异于动物、禽兽,超越于动物在于道德观念。没有道德自觉、道德观念、道德生活,就不成其为人。[①]孔子强调仁是人的本质,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孔孟等进一步提出“仁且智”,“仁”是生命之体,“智”是生命之体实现自身的用,故仁智统一,体用不二。即“理性思维”是人的基本属性,理性是致知成德的根本所在。 苏格拉底从“认识你自己”的启蒙原则出发,将人从主客体的混沌状态中分化出来,把人从客体的神、自然框架中整治出来,对人的本质,开始从与自然相对的“彼岸”——灵魂、自我或理性中去寻找。在他看来,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必须与先天神创的高于一切的道德原则和理性标准“相会合”。于是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灵魂或理性,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动物,即“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确立了人的理性主体的地位。而且只有确立理性主体的地位,才能认识自己,激发起对自身德行的意识,否则决不会有完善自身的自觉性。因而他提出“人的灵魂(理性)是至善”,强调“智德合一”,“德行即智慧”(色诺芬《回忆录》)。在苏格拉底看来,理想的为人必具的成人之德有五德——智慧、自制、审慎、公正、勇敢。苏格拉底把智慧看作一切美德的共性,并把智慧置于首位。而且苏格拉底甚至把自制看作一切德行的基础。自制就是理性的自我主宰,自我制约,是成熟的自我意识的表现。自制是对作为道德基础的理性主体地位的进一步肯定,在苏格拉底看来,主体性就是道德的本质。 后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都把理性灵魂归结为人的主体性本质,肯定了灵魂的能动性、创造性。他们在“人是万物的尺度”、“理性是万物的尺度”这些命题中强调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强调教学要“学思结合”,通过认识自己,深刻反思形成有智慧、有完善道德的人。 总结孔子、苏格拉底对人的主体性观点,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开始把人作为“类”同其它自然物相区别,将人的本质从主客体的混沌状态中分化出来,归结为“灵魂”,即人的理性,强调了人的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突出了人的价值、地位和作用,也就是首先强调了人的意识、理性、精神、灵魂是主体性的基本属性,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这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承认它的真理性。马克思称:“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②],意识、理性是人区别于动物成为自由主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在主体的内涵上,孔子与苏格拉底是有区别的。苏格拉底把主体看作是先验的理性的实体、理性的来源。他提出了“天赋观念”的说法,强调主体的精神属性,看不到它的物质属性,因而带有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色彩。他认为理性、智慧先天就有,真理存在于人的心灵里,寻找真理,必须从自己内心去探求。因此,强调教学要发挥理性思维由内而外的能动自觉。 而孔子不仅看到了主体的精神属性,又看到了主体的物质属性。既强调理性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主观条件对人类认识的作用,又强调实践物质属性,“闻见”等对认识的作用。因而他强调学习过程应该是学——思——行的结合。同时,强调教学应向内向外互相结合,既注重学生的“愤悱”理性自觉,“反求诸己”“内省”“反思”,又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诱导”。可见,孔子、苏格拉底关于人主观性意识的发现,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 2、近代唯理性主体观的发展 与古典理性主义者苏格拉底、柏拉图思想一脉相承的是近代理性论者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笛卡尔是近代第一个把上帝的意识本质还原为人的意识的哲学家。在人的物质实体和心灵实体的关系上,笛卡尔更重视人的心灵实体,把思维、理性看成人的本质。 人作为意识、理性主体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完成的。他们把人由一个自然体变成一个理性主体。康德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其他物体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人是一个积极的能动的主体,是具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自律而又自由的主体。康德明确地提出:“人是目的”,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了人是最高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