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人类事务的第三次革命

作者简介:
丹尼斯·皮拉杰斯,美

原文出处: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内容提要:

本文使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把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通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途径。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对于一个正在迅速全球化的国际体系来说,21世纪初是一个充满诱惑又纷繁复杂的时代。在那些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人口密集地区,这个时代的特征表现为人口的膨胀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但是,那些已实现充分工业化的国家却正在经历着向后工业化状态的转变:人口不再增长,服务业不断扩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似乎正在趋于稳定。与此同时,技术带来的变革正在各国之间造成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的明显紧张状态。今后的几十年,工业革命向世界范围的扩展将成为主要转折点,因为人类将开始尽力解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克服环境对发展的限制,如何开发和驾驭可以减轻环境压力的新技术。

      能够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发挥作用的理论,是由那些支配所有物种与自然关系的基本生态原则来维系的。塑造人类社会和行为的力量与那些塑造其他物种的力量往往是相同的。这些力量包括人口的变化、气候的变迁以及自然资源的可利用性。虽然人类已经开始控制这些因素,然而在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它们一直处于人类控制的范围之外。

      人类一直在与其他几百万的物种共同进化着,并且在许多方面与这些物种类似。人类生活在生物种群之中,需要共同的资源来谋生,同样受自然法则的支配,并通过自然选择使自己在生理上适应环境。但是,人类已经——至少暂时地——进化为占统治地位的物种,这不是因为人类有更尖利的爪子、更强壮的身体或更快的速度,而是由于一种综合文化的共同进化。这些进化过程提供了人类这一物种得以幸存下来的关键知识。人类遗传下来的天赋经过与自然之间几百万年相互作用的磨合,在生物学上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成为生存智慧的宝库。但是人类也从所谓社会文化的共同演进过程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因此,人类并不是唯一的物种,它的成员必须以两种方式适应周围的世界:通过生物自然选择的艰难过程,这是所有物种都要面对的;通过一代又一代观察、学习并传承口头的和书面的生存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类所独有的。

      人类在开发技术用以改善生存状况方面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一代代不断传承下来的知识的基础上,技术革新导致了两次大变革。首先是农业革命,它开始于大约一万年前的中东,现在已经扩展到整个世界。它在许多方面已经被工业革命所取代,后者还在向这个世界更偏远的地区扩展。然而,不断增长的证据表明,这第二次革命不会再持续下去,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革命阶段。这次刚刚兴起的革命以关注人类长期可持续发展为特征。它认为,工业发展不能变成人类的无限增长。只有通过人类与作为共同幸福首要条件的自然体系之间的关系的重大变革,才有可能维持一个人口可能高达100亿的世界。

      界定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揭示可持续社会的本质。可持续的生活意味着人口的增长应该受自然的制约,不能给后代在环境和机会上带来长期消极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为下一个世纪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因为所有的工业社会正在超出它们所拥有的承受能力,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大约在四百年前,起源于欧洲的工业现代化,现在正在扩展到这个世界更偏远的地区,它在价值体系、消费模式、制度和习惯等方面已经达到了顶点,只有在资源充足和机会无限的环境中才能继续存在下去。但是,现在的世界越来越无法适应未来,尤其无法适应许多工业化程度较低地区正在日益密集和增长的人口。

      在当代世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味着找到使人类的满足最大化、同时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的方法。因此,一个完美的可持续性社会应该是这样的社会,其经济活动的发生只使用那些可再生的或可循环利用的资源,并且对环境不产生长期影响。在这样的社会中,其政策强调的应该是满足人类的需要(needs),而不是刺激人类的需求(wants);是追求消费的质量,而不是消费的数量。通向可持续性社会的过程,应该以重新界定效益为起点,这种效益强调的是资源的有用性和产品的耐用性。(注:有关效益的论述参见Herman Daly,Steady State Economics,(San Freeman,1977),Chapter 4.)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主要是孤立地和机械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状态,通过毫无计划地摸索走向可持续发展。第二条途径需要更多的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包括运用先行思维来改进政策,减少盲目性,而这些政策所追求的世界可能并非以慈善为初衷,但却更具可持续性。目前,人口的、技术的和环境的变革的强大力量正在慢慢地消解,它把消费者社会及其相关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变成了一个新生的、后工业化的、后物质主义的社会。但是,迅速而又尽量减少痛苦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与政策相关的行为过程,只有借助科学研究才能实现。

      工业社会的变迁

      至少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变革潮流,使人类社会及其价值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是农业革命的潮流,它在公元前8000年前后的中东地区开始积聚动力,并逐渐扩展到几乎整个世界。这一革命主要是由农业上的技术创新驱动的,包括植物和动物的种植和驯养,这极大地改善了可用食物的供给。这次革命的社会文化效应非常显著。狩猎和采集的族群变成了居有定所的种群,一种更精细的劳动分工发展起来,人类作为种群开始发展,文明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形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都经历了农业革命,已经没有多少狩猎和采集社会还能继续存在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