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历史政治学之功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光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了历史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以史为鉴,在实践上能够以历史映照现实从而实现良政善治,在理论上则有助于形成“中国性”社会科学并培育正确认识政治的新历史观,同时也必将是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突破口。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本文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历史政治学以新的历史观去认知和衡量中国政治的缘由、问题及其学科功能。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2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19(2021)05-0049-06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反复强调历史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①他九次讲到“以史为鉴”,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这个重要讲话赋予历史空前重要的政治地位。历史研究能够为理解国家兴衰、助力治国理政提供有效的知识。“中国模式并非横空出世,而是一种文明传承所造就的民族复兴,这就需要回答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是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一种连续体,其中的关键要素是大一统的国家结构为什么能存续,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本思想、社会关系中的仁爱、边疆治理等要素与大一统的关系,都需要历史政治学的回答。”②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学研究路径,历史政治学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自主性的政治解释框架和话语体系。

       一、历史之于治国理政

       政治现代性意味着人民性,人民主权是现代各国都接受的一种共同价值。但是,如何让人民主权落地,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制度化形式,否则人类政治没有那么多困惑。美国政治学者福山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推销人类最终、最好的政府形式——自由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重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因此构成‘历史的终结’”③。它也曾经刺激一些国家转型并追求这种所谓的“普遍化”的制度形式,但这些国家的治理绩效依然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就是制度与本国的历史文明脱节。很多发展中国家,社会制度本来还是世袭制或者封建制,政治上非要嫁接一个代议制民主,结果非但旧社会结构得不到改造,反而强化了古老的社会制度,从而演变成形式上的大众民主、实质上的寡头制或封建制民主。将外来制度嫁接在本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上,有效治理只能是水中月。

       扎根于中国大地的中国共产党,一直奉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拥有今天如此巨大之成就。在政治理念上,以“社会”为“主义”的社会主义与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有强大生命力的历史文明基础;在根本政治制度上,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使得大一统国家得到延续,作为大一统的“集中制”更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人民性。因此,中国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所保障的一统性和人民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华文明的产儿,也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传播者。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善于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的历代中央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国历史研究,主张通过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来认识和把握中国的特点,认识和把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环境。

       除了马列著作外,毛泽东读得最多的是中国古代文史典籍。“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④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了研究中国历史的任务。1938年10月14日,他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⑤毛泽东对历史研究提出过许多富于启示意义的见解。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时候说:“马克思主义要求逻辑和历史相一致。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逻辑是从历史中来的,而书中堆满材料,不分析,没有逻辑,看不出规律,不好。但是没有材料也不好,那就使人只看见逻辑,看不见历史,而且这种逻辑,只是主观主义的逻辑。”⑥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⑦邓小平的这一重要命题,把学习历史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历史学对社会发展的精神推动作用。1987年2月18日,在题为“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的谈话中,邓小平向外宾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并指出: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⑧

       江泽民为《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撰写了题为“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序言。在序言中,他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今天的中国从历史的中国发展而来。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包含着治国安邦的深刻道理,也揭示了今天我国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要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我们不仅应该懂得中国的今天,而且还应该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学习中国历史,而且要学习世界历史,善于从中外历史上的成功失败、经验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律,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大势。”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