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与“中学”:西方政治学“影像”在中国的形成

作 者:
孙青 

作者简介:
孙青,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19世纪末开始,“西政东渐”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内容。寻求富强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形成了一个关于“西方政治之学”的明确概念。然而,所谓“西方政治之学”的概念在当时的西方并不存在。国人的观念乃是某种建基于自身认识条件的想象图景。本文即着眼于讨论这一“影像”在中文语境中的建立过程及其具体内容,试图从描述“西方政治之学”在汉语中寻求相应表达的经历入手,探讨其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内容;同时也考察其在知识分类上与本土资源的遭遇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各种因素,并尝试揭示中国立足本土认知“西方政治之学”的背景和前提。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字号:

      中国政治学的建立乃“援西入中”的产物,这已是学界的共识。(注:林尚立:《为中国政治学寻求学术支撑》,《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学者们以往探讨“西学东渐”在“政治学”领域的展开过程时,所取的视角是不同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锡彤以英文发表的论文,就试图揭示中国研究西方政治制度及学理的本土背景。(注:张锡彤认为西方政治学之入传,依赖于本土的三个条件:嘉道年间学风由考据学转向研究经济、政治问题的实学;今文经学复兴,改变了以往古文经学主导下学界对现实治平问题一向的冷漠态度,从而使晚清“经世致用”之学的兴盛成为可能;李兆洛、吴兰修、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史地研究使寻求富强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与西方历史、地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西方政治制度,并意识到它的优越性。参见Chang,Hsi-t'ung,The Earliest Pha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into China,Yenehing Journal of Social Studies,no.5,1950,pp.1417-1444。)近年来,研究者则致力于概念史的清理,对与政治学相关的术语在汉语世界的出现,尤其对某些重要观念如“权力”、“权利”在中文政治话语中的阐释及由此衍生的问题,都有相当的研究。(注:Rune Svarverud,The notion of'Power'and'Right'in Chinese Political Discourse.In Michael Lackner,Iwo Amelung and Joachim Kurtz(eds.),New Terms for New Ideas.Western Knowledge and Lexical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Leiden et al:Kminklijke Brill,2001,pp.125-144;Wolfgang Lipper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rm'Political Economy'in Japanese and Chinese,参见 Michael Lackner and Natascha Vittinghoff,Mapping Meanings-the Field of New Learning in Late Qing China,Leiden et.al.,Brill,2004。)这些开拓性的工作,无疑为进一步讨论相关话题展示了极有价值的研究视角。

      不过,上述研究皆着眼于“‘西方政治学’的东传”,研究中存在着一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即客观存在一个固定统一、定义明确的“西方政治学”。这一点恰是值得推敲的。实际上,所谓“西方政治学”至今仍是一个十分笼统的提法,很大程度上乃是相对于“西学东渐”的认识主体——“中国人”而言的。在西方,与“political science”相关的学科名称,即便在今天仍非天下一统。(注:到19世纪60年代,美国常青藤盟校中,哈佛大学用的是“government”,普林斯顿用的是“politics”,哥伦比亚用的是“public law and government”。其他相关提法尚有“politology”、"theory of politics"、"public law"、"politicological studies"、"state science(Staatswissenschaft)"、"politicology"、"politic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ocial administration(or management)"、“science of politics”等。)早在1888年,当第一本政治学专业期刊——美国《政治学季刊》创刊时,其卷首文章《政治学的范围》开篇就写道:“‘政治学’作为一个术语,是极为需要定义的(The term'politicalscience'is greatly in need of definition)。”(注:Edward Munroe Smith,The Domain of Political Science,Political Seience Quarterly,no.1(1886):1-8,p.1.)从那时起,“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不同背景下所具有的极为不统一的“特性”、“目的”乃至“语言”,就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就此问题,研究学科史的学者,曾从政治学与其他学科亲缘关系的复杂性、短暂的发展史、各地区不均衡的发展程度、理论与实践综合的两难处境、学科本身与各地文化复杂的联系性,以及学科与生俱来的折衷主义等诸多角度进行过深入的探讨。确如论者所说的,“政治学是一门寻找着自己身份的学科”。(注:David Easton,A Discipline in Search of Its Identity.In David L.sills (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ees,vol.17,New York:Macmillan,1968,转引自 William G.Andrews,Introduction:Freaks,Rainbows and Pots of Gol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England:Greenwood Press,1982。)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仍然称政治学是一个主要脱胎于法学与历史学而来的怪物,一门彩虹般的学科。(注:William G.Andrews,Introduction:Freaks,Rainbows and Pots of Gold,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Westport,Connecticut·London,England:Greenwood Press,198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