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为什么需要田野调查

作 者:
房宁 

作者简介: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中国政治学学科体系发展尚不充分与成熟,其显著标志是尚未形成专业性的方法论体系,没有出现精彩纷呈的学术流派。田野政治学是中国政治学界为数不多正在发育中的学术流派,显示出大有希望的发展前景。田野政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主张,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当下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展趋势相契合,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学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治学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曾一度被取消。改革开放之初,政治学得以恢复和重建①。四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国政治学得到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与成就。但总体而言,特别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一些成熟学科相比,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发展尚不充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实质含义在于它的专业化,即是否形成和拥有了专业化的、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为本学科专属的概念与方法论体系。专业化的显著外部特征是学科内部形成了多种独具特色的学术共同体即学术流派。

       学派是对学术共同体的一种称谓。学派的形成有不同方式,可由师承关系所形成的师承性学派,如通常所说的“某门”弟子等;也可由研究者所持相同或相似学术主张,采用相同、相近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学术共同体,如社会学领域的“文化人类学”等;也可以因研究对象与主张集中而聚集生成,如经济学中的重农学派、货币学派等。田野政治学是一个因在学术研究中采取相同研究方法而形成“方法论学派”,它主张以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强调政治学必经田野调查获取理论研究材料和学术灵感的学术共同体。

       近年来,我国田野政治学在研究方法和体系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其方法的专业性不断提升,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学派的外部特征日益显著、日臻成熟。田野政治学成了中国政治学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这一学派在理论和方法论上的主张,符合时代要求,与当下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发展趋势相契合,是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一、时代之“法”与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学问;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做学问的方法。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这是一个社会不断探索前进、快速发展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实践走在理论的前面。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而论,处于探索转型和快速发展时代中的学术研究方法要以归纳法为主,而不是以演绎法为主。如布迪厄所倡导的实践学,它要求从认识实践出发,通过对大量实践现象的归纳,探求“实践的逻辑”,从而提炼出经验性知识并进一步上升到理论与概念体系的建构。在大变革时代,如果从既有理论的前提出发,用既有理论去框定和解释快速发展和变化的现实,是不大可能有所作为的,更无法留下能够传至后世的具有时代标识性的理论与学术成果。

       大变革时代与学术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关联性,在我国历史上也可以得到观察。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变法的年代。在秦国的变法中,出现了“以吏为师”的主张与政策。“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主张百姓与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律、法官、法吏学习。《商君书》中称:以吏为师,“如此,天下之吏民虽有贤良辩慧,不能开一言以枉法;虽有千金,不能以用一铢。故知、诈、贤能者皆作而为善,皆务自治奉公。”②秦朝之后,中国政治体系“百代皆行秦政制”。虽然在汉初因为实行“分封”制导致了国家不稳定,在经历了吴、楚七国之乱以后,国家又重归郡县制,最终形成了在中国历史上逐渐稳定并延续千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治理思想在经历了汉初近百年的政治动荡、反复试错后终于定型。汉武帝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此后千年中国实际上是“以儒为师”。从“以吏为师”到“以儒为师”的转变,显示了不同时代产生的不同思想与学问以及方法。在变法时代,各级官吏是实践者,法律是实践的结晶,法官、法吏是实践经验的重要总结者,因此首先要向他们学习。同样在我们所处的改革开放时代,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政治学者要向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学习和请教。“以吏为师”,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并不是说要向掌权者学习,谁官大谁手里的真理多,而是强调要以实践者为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③。在改革开放时代的“以吏为师”就是要向一切有实践经验的人学习,特别要向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田野调查就是走进社会实践,走到实践者之中,在现场进行观察、思考和研究,归纳实践中的做法,总结经验,提炼概括理论。田野政治学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之中,为特定时代所需要的研究方法。

       为什么要倡导政治学的田野调查,除了上述认识论意义上的理由,还有社会科学与政治学方法论意义上的理由。

       (一)社会科学中的理论与方法检验问题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就是要了解实际的情况,获取第一手的材料,通过发现事实、重现现场、复现过程,了解事实的全貌与真相,为科学研究提供可分析的基本素材。这是调查研究之于社会科学研究的首要价值。

       调查研究的重要性还不仅仅在于“发现事实、获取事实”。社会科学要做调查研究,方法论方面的重要原因还在于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决定了调查研究在社会科学以及政治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很多区别,其中一个重要区别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大多可以直接运用于科学研究与实验,而无须研究者再次进行验证。比如勾股定理、圆周率等是人们做研究时的通用理论,这些公理无须反复验证。但是社会科学中很多理论和方法,是不能够直接运用的,或者说直接运用的风险很大。社会科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科学适用范围的局限性问题。

       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和时效性等特点。任何一种理论都有定义域问题,也就是真理的相对性问题。我们现在从书本中学习和了解的理论,或许历经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仍然能够出现在教科书或其他著作中,被大家看到和学习。这说明这些理论是具有一定价值的,其中包含着某些真理成分。但是这种价值一定与它产生的条件、背景和时代相联系。它是针对特定时代的特定问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某种特定价值。社会科学理论受到时代与研究对象的限制,其普适性比自然科学小得多。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因其时代性、地域性和时效性的特征而限制了它的适用范围。

       对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学者而言,在方法论意义上,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自己由学习间接经验与理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的世界变成一个经验的世界。对既有理论的学习有助于我们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会在学习者思想里构建一个观念的世界。只有用一个自己亲身获得的实际经验去和已有知识进行契合、验证,了解它是相对于什么问题而产生,在什么范围内有效,认识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才能真正掌握、运用乃至支配社会科学、政治学已有理论知识。调查研究则为社会理论与方法的检验与验证,提供了基本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