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流抑或分工合作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瑞芝,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学博士(哈尔滨 150080)。

原文出处:
北方论丛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成熟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话语体系,其中包含丰富的关于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规律的思想、理论与论述。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几乎仍然是唯一能与西方社会主流话语体系抗衡与交锋的元理论性质的话语体系。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源自西方,是在与时代以及前人的对话和交锋基础上建构进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也是很容易与西方主流话语体系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进而相互借鉴和学习的理论话语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才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政治学学科及其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这种核心地位与特殊作用。


期刊代号:D0
分类名称:政治学
复印期号:2021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21)02-0031-08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意识形态,更是我们国家政权合法性的理论基础。所以,它既是在中国从事政治学教学与研究的政治前提和理论指导,也是中国政治学学科与话语体系的根基与核心内容之一。同时,由于政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并试图揭示其规律的科学,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中国政治实践活动,这么显著的政治现象,毫无疑问也是中国政治学教学和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标志着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与研究正式从政治学学科中分流出去了。

       这不能不让我们开始反思,中国政治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政治学学科及其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进而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会给中国政治学学科及其话语体系的建设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就试图在这个问题上谈一点粗浅看法。

       二、我国政治学教学与研究中由来已久的分流现象

       我国政治学学科自恢复之日起,始终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政治前提和理论指导的,这是学术界现实选择和共识。因此,中国政治学被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突出中国政治学的价值取向和特色。政治学在恢复重建过程中出版的政治学原理方面的教材和著作,都突出了中国政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例如,赵宝煦主编的《政治学概论》、王惠岩主编的《政治学原理》、王沪宁主编的《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等,限于篇幅,这里仅列有代表性的教材和著作。

       随着我国政治学建设和发展的深入,尤其是开始把西方政治学界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介绍进来,为我国政治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补课”[1]181之后,政治学学科及其话语体系的格局开始变得复杂起来。恰如有专家指出,现有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变成了一个拼盘,即它“沿袭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体系,其内容主要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国家与革命的理论作一般性的叙述,此外再加上一些对西方政府制度的一般性叙述,以及对国外政治学研究成果的一般性介绍等等”[2]1。回顾中国政治学自恢复以来的发展历程,整个政治学话语体系目前的发展格局仍然具有这种拼盘性质。拼盘就意味着结合不紧密,一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没有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拼盘格局就存在潜在的分流倾向和实际的分流现象。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研究与西方政治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分流

       这种分流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本土自主创新慢于外向学习借鉴,甚至是停滞不前导致的。理论的外向学习借鉴本应该是服务于理论的本土自主创新,至少应该是批判性地吸收,结果却变成了大有全盘吸收之势。近年来,学术界内外一直支持加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与话语体系建设,学者开始反思对国外政治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过度追捧,正反映了在中国政治学恢复后发展的前期,中国政治学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与西方政治学理论研究的分流现象。

       这种分流现象在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表现为:资深专家、本土学者大多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新锐专家、“海归”学者在忙于国外政治学理论的引进与应用。学生(政治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一方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革命理论等)和中国的时事政治知识;另一方面,从对外开放所融入的全球化大潮中了解到不少外国(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方面的常识性知识,当然政治学专业的学生还系统地学习到了外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知识。

       总之,目前的状况就是政治学的教学与研究客观上存在两套人马,分别从事本土与外来两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政治学的教学对象面对着两种关于政治现象的知识与理论,二者没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强化了这种分流现象。

       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政治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分流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华民国”时期。“由于政治学与现实政治联系密切,在当时的政治学发展中就形成了欧美派、国民党派、马克思主义派三种话语体系,国民党派学者将民生史观与注重科学实证方法的欧美派研究范式相结合,建构其适应国民党统治需要的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派学者运用唯物史观及其阶级分析方法,建构起革命式话语体系。由此,政治改良论与政治革命论之分野成为民国政治理论的分水岭”[3]1。

       (二)强政治性内容研究与弱政治性内容研究的分流

       这也就是有的专家在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趋势时所指出的“从意识形态到政治科学”、从“阶级统治到国家治理”的发展变化[4]。不过应该强调的是,这两种从前者到后者的发展趋势,并不是替代性的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阶级统治内容的教学与研究并未被政治科学和国家治理方面的内容完全替代并消失,前者与后者并存,各自发展,即出现了分流现象。显然,新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将主要承担意识形态与阶级统治方面有关内容的教学与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