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派

作 者:

作者简介:
赵国新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研所,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外国文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4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4)03-0062-05

      一句话概说

      新左派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西欧和北美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场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这场运动的参与主体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而不是以往历次激进运动的主角工人阶级。这些文化人不满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怀期许社会主义的未来。

      在西欧和北美,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是两个“红色”的10年,也是西方左派最得势的时代,知识分子乃至整个社会向左转,蔚然成风。同30年代的左派激进分子相比,60年代新左派的人员构成和思想面貌大不相同。前者以当时的各国共产党党员为主,他们主要关心的是劳工集体的权利和经济斗争,后者更注重个体性和马克思思想中的人道主义,强调文化斗争,其中很多人是从共产党里分裂出来的,恐怕连同路人都算不上。(参见Michael Payne,第371页)粗略地讲,新左派的主张表现为:在国内问题上,坚持底层民众的民主权利,维护社会的公正,主张非暴力性的社会斗争;在国际问题上,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中,持守和平主义立场,反对军备竞赛。为了贯彻这些主张,新左派发起了一系列社会政治活动,影响很大的有英国的核裁军运动、美国的民权运动和反越战集会、1968年法国的学生运动、西德学生领袖遭枪杀而引发的全国性骚乱,等等。可是,自从70年代末以来,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形势出现逆转,保守势力上台,社会开始急剧向右转,新左派的社会影响渐趋式微。“学术与事功不两至”,新左派知识分子政治上的失意在学术上得到了意外的补偿:他们退守象牙塔,在高深莫测的理论中寄托当年的激进理想,在讲堂上挥洒书生意气,点评时政,抒发壮志未酬的余恨。七八十年代以来,文学、史学、社会学等领域无不受到新左派思想的冲击或改造,今日当红的理论家与当年的新左派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也许是独处一隅的地缘因素使然,也许是因循保守的民族气质在作祟,60年代以前,与欧洲大陆的德、法、意等国相比,英国这个工人阶级诞生最早的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当滞后。正是由于新左派的兴起,英国学术才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塑造,创造出规模空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参见Dennis Dworkin,第264页)相对其他国家而言,新左派对英国社会文化影响也是最深刻的。此外,英国新左派还留下了一笔重要的精神遗产《新左派评论》,这份让欧陆和北美的新左派同道羡慕不已的刊物,是其他国家所未有的,它是英国新左派对自家思想发展轨迹的记录。

      且以英国情形为例,看一看新左派所经历的沉浮与沧桑。

      大背景解说

      “新左派”这个名称起源于塞纳河畔,是一个名字叫克劳德·布尔代的法国人的发明。1956年,他在巴黎办杂志,正好有一批英国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到访,准备建立一个能够影响整个欧洲的左翼组织:国际社会主义协会。克劳德·布尔代的政治观点与这些人不谋而合:既痛恨苏联的专制,又反对西方的社会民主制;既信奉马克思主义,又与西欧共产党保持着距离。会面之初,克劳德·布尔代就称他们是“新左派”,此后,这个名称就一路沿用下来。(参见Lin Chun,1993,第xviii页)

      总的说来,英国新左派在50年代中期崭露头角,极盛于60年代,当时整个欧洲社会都处在激进的氛围中,而衰退于70年代末,正值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右派保守党政权卷土重来之际,前后不过风光了20多年。在此期间,既没有发起过武装起义,也没有组织过大罢工,它躬与其役的政治活动寥寥可数,大概只有倡导和平的核裁军运动和60年代的学生造反。它的主要建树体现在文化领域。它所标榜和身体力行的政治,已经不再是20世纪初的那种拿起武器、筑起街垒、采取直接行动的街头政治,而是以笔杆代替枪杆的文化政治,它的思想主旨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塑造激进的社会意识。

      一般认为,新左派运动大致分为3个阶段:从1956年到1962年是雏形阶段;从1963年到1969年是新左派深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E.P.汤普森等老一代新左派与佩里·安得森等新生代新左派,在争吵与合作的双重变奏中推动了事业的进展;从1970年至1977年是新生代新左派大力迻译欧陆西马理论、发扬光大马克思主义学术的重要时期。

      英国新左派的出现,直接诱因是发生在1956年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苏军入侵匈牙利和英法联军入侵苏伊土运河。它们给左派知识分子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冲击,使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和苏联的社会主义产生了双重幻灭。另外,战后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迥异于战前的新形势:社会普遍富裕,社会福利政策得到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消费主义膨胀,阶级意识淡化。这一切向传统左派所持守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挑战。可是,当时的英国共产党思想僵化,因袭旧有的观念,不承认资本主义发生了新变化,英国工党也没有对这种新形势作出切中肯綮、令人满意的解释和分析。英国共产党在匈牙利事件上紧跟苏联,导致党内严重分化,三分之一的党员出走。(参见Nick Stevenson,1995,第93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