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导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陶家俊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处,重庆 400031

原文出处:
外国文学

内容提要:

本文从3个层面上切入当代西方文论关键词身份认同。一、从启蒙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到当代少数话语,身份认同理论历经3次大裂变,形成3种不同身份认同模式:启蒙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后现代去中心身份认同。二、以后殖民身份认同为例,阐明当代身份认同理论内在的复杂演变。三、身份认同在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重要地位。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29(2004)02-0037-08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问:我(现代人)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

      身份认同植根于西方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具有3种倾向:首先,传统的固定认同,来自西方哲学主体论;其次,受相对主义影响,出现一种时髦的后现代认同,反对单一僵硬,提倡变动多样;再次,另有一种折衷认同,秉承现代性批判理念,倡导一种相对本质主义。

      此类研究的主要范式,有文化唯物论、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少数话语、同性恋研究等。新左派认为,压制与抵抗、中心与边缘、主导文化与从属文化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产生身份认同的嬗变,因此身份认同就是权力政治的表征与产物。拉康文化心理学认为,身份认同是自我对于男性中心文化的认同。而依照德里达的解构延异观,身份认同则是一个旧身份不断分裂,新身份不断形成的去中心过程。不难看出,身份认同与一系列理论问题相关涉,诸如主体、语言、心理、意识形态、权力、阶级、性别、种族等。因此,在当代身份研究领域,我们看到各路变革势力摇旗呐喊,开疆拓土。直到今日,它仍在发展变化中。

      众所周知,社会文化体系好比一盘棋,或一张巨网,在每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个人必然要与世界、与他人建立认同关系,并遵循文化编码程序,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个体角色。大概说来,身份认同分为4类,即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第一,个体与特定文化的认同,就是个体身份认同。从文化角度讲,在个体认同过程中,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第二,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第三,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是启蒙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第四,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对象。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都可归入社会身份认同,但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也不排斥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和身体体验。

      从个体认同到集体认同,从一种文化到另一种文化,这类过程动态地描摹了身份认同的嬗变机制。在自成一体的部族社会,或天人合一的封建宗法社会,姓氏、血缘、性别等共同构成了牢固不变的身份认同机制。然而,资本主义现代性自上而下地改变了西方社会整个结构,也将大批化外民族强行带入了现代性的快车道。因此在更广泛的含义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我们称此独特的身份认同状态为混合身份认同(Hybrid Identity),这种身份认同也是后殖民、后现代文化批评关注的主要焦点。

      身份认同的根源何在?它究竟是文化研究产物还是现代性话语派生?考其来历,可见出两派观点。一派认为,身份认同是新近兴起的文化研究主题。英国学者巴克说,政治斗争、哲学和语言学研究,促使身份认同成为90年代文化研究的中心课题。(注:Chris Barker,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p.165.)另一位专家弗雷德曼表示,身份认同是欧美文化政治的风向标:“70年代中期起,在美国还要更早,在普遍进步与发展基础上的现代政治层面,政治文化开始了全面转向……转向与性别、地方或种族身份相关的文化身份认同政治。”(注:Jonathan Friedman,Cultural Identity and Global Proces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p.234.)伊格尔顿进一步表示,“后现代文化是典型的身份认同政治,它是对去中心主体的顶礼膜拜。”(注:Terry Eagleton,The Idea of Culture (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0),p.76.)另一派认为,早在启蒙哲学的温床上,身份认同便已暗结珠胎。因为启蒙哲学同时赐予现代人以理性甘露与批判利剑,它还向现代主体提供了强大反思能力。所以说,启蒙即反思,是对以人为中心的世界的反思,对自我的反思,以及对人的社会角色的反思。据此,拉腊因在《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中,围绕主体论的演变,考察意识形态与身份认同的关系。霍尔教授也从启蒙哲学后的现代知识话语入手,探讨现代和后现代主体身份认同的5大范式,它们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女权主义、解构主义语言中心观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分析。(注:Stuart Hall,"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in Modernity and Its Future,ed.,S.Hall,D.Held and T.McCrew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