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制度与文学的现代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本朝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799(2003)06-0053-11

      建立有效而合理的文学制度应该被看作是中国文学追求现代化的标志。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实现了意义和形式的双重变革,在其背后也有着文学体制的变革,文学在不断寻求和建立能不断推动文学社会化和现代化的文学制度。在文学与社会,作家与读者,文学的生产、评价与接受之间,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一套套文学体制,如职业作家、社团文学、文学报刊与出版、文学论争与批评,以及文学的审查与奖励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体制,它们对文学的意义和形式起着支配、控制和引导作用。从此,现代中国文学借助于文学体制的力量不断融入社会的公共空间,创建文学的社会化品格。

      “制度”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涂尔干、马克斯·韦伯和马克思都曾对制度问题有过深入研究。对于文学而言,一般都把它看作是审美想象和情感体验的产物,似乎与制度无关。但文学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文学生产在作家的精神意识之外,还需要借助于文学体制才能实现其社会意义,才能被社会最大可能地接纳和承认。因此,可以说文学的意义和形式诞生于文学制度,文学制度也是文学世界的组成部分。以报刊杂志、印刷出版等大众媒介和图书流通形成的文学的物化形式,以稿费、市场、社团为支撑的职业作家群的出现,以文学编辑、文学批评、文学检查和奖励所形成的文学意义的确立和监督机制,它们参与和决定着文学的意义。

      近年来,人们常使用“现代性”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文学的价值意义。在我看来,现代性是文学现代化的产物,在一般所指的文学思想、情感、语言和形式的审美现代性之外,还应包括文学制度的现代性。文学的审美现代性,主要体现为理性的反思和批判精神、个体生命意识和自由多样的文体形式。文学制度的现代性相对于传统文学而言,则超越了个人心灵的想象和独语状态,而走向生活化和社会化的价值取向,形成面向时代、介入生活、干预社会的新传统:对作家而言,有了职业化和社团化的体制因素;对文本而言,有报纸、杂志和出版的载体形式;对读者而言,有文学评论、文学论争和文学审查、文学奖励的监督与规约机制。于是文学有了体制网络,如同电子文件需要运行程序一样,文学的意义和形式也不得不受制于文学体制的潜在制约。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前言》中曾把在社会的非常时期而没有公开出版、发表的文学称为“潜在写作”,即“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潜在写作”的文学现象表明社会对文学构成了无比强大的控制和约束力量。实际上,“潜在写作”也可称之为“制度写作”,就是需要得到文学制度的默许或参与的文学写作。

      文学是由社会多种力量参与建构的产物。现代的大众媒介、图书出版和文学教育参与了文学的创造,形成了文学的传播与流通渠道。现代都市社会的新型文化机构,如报馆、杂志、学会、编译社、书局和学校的兴起,尤其是大众媒介和新式教育,为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生存空间。新式学校教育直接培养了大量的新文学作者和读者,形成了职业化的作家群和知识化的读者阶层。文学报刊是文学与社会的联系渠道,是作家的生存方式和作品社会化的手段,报刊和出版使文学成为了一种书籍和读物,形成了文学市场,推动了作家的职业化和文学的大众化。它有发表、组织和引导文学生产和传播的功能,形成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各种文学思潮;它还直接影响文学题材、内容和形式的变革,催生出各种带有报刊体特征的文体形式,如随笔、杂文、连载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并且,文学媒介还具体参与了作家和作品的推举和运作。

      作家和作品被文学媒介编织进了或紧密或松散的文学社团,文学社团常带有强烈的组织性、人为性和群体性,于是文学生产也就有了被计划、被组织的可能,出现了因媒介因社团而不同的文学思潮。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也不是纯粹的个人的审美活动,而带有鲜明的群体性和权力性,目的是为了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学秩序。发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言与白话之争,新文学与学衡派、甲寅派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左联”与新月派、民族主义文艺及“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以及“暴露与讽刺”、“与抗战无关论”和“真伪现实主义”等等论争,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借助于文学论争和文学批评而寻求文学发展的秩序和规范。

      中国文学制度的形成是西方影响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共同产物,它与西方的器物、思想和文化导入中国的过程大致同步。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创建了新式学堂、船政、邮电、印刷、铁路、银行、矿务等制度形式,它们应该被看作是中国不断追求社会现代化的产物。文学研究界都注意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学现象,如果按照西方文学的发展进程,西方的现代文学与社会之间常是错位的,文学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呈现出严重的对抗。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则与社会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显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不同于西方文学与社会的结构关系,自然就不同于西方文学的现代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文学有着自己的社会和文学背景,在我看来,文学制度的现代性也是中国文学与社会保持一致性的关键因素。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它需要不断走向社会,参与民族国家的建立。文学制度以各种方式规范和诱导文学生产达到这一目的,那些与规范的文学制度不相符合的、异端的个人的文学观念和创作也自然就会被免去“合法化”,受到排挤,而不是得到提倡和张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