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作为集合体的组织被潜在地作为没有任何文化成分的客观事物,但在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师群体也有其或强或弱的文化特征。这里所论述的教师文化是从行为方式的角度,把教师文化理解为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在教学教育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1]目前对教师文化的讨论大多侧重于教师文化的内容,探讨其多样性及具体形式,如学术文化、指导文化、发展文化等,而对于整个教师文化分类和形式却很少涉及。笔者在这里试图从教师文化类型这一视角透视教师文化来理解其对教师发展的深远影响。教师文化类型并不是单指教师自身和彼此间深层的价值观、信念和原则,而是表征不同文化内容相互联系的某种模式,只有通过教师文化的类型,不同文化的内容才得以实现、复制和明确化。教师文化类型的明晰化是理解教师文化的重要性和理解教师发展的局限性和可能性的前提。 一、教师文化类型及其作用 从广义上讲,教师文化类型可分为四种形式: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协作文化和人为协作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范围内它们具有相互联系,但又具有各自的作用(如图所示)。
四种教师文化类型的相互关系[2] (一)个人主义文化。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一间间教室就像是一个个有城墙和护城河的孤立的城堡,使学校被分割为闭锁和隔绝的课堂,教师被彼此分开,从而使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难以进行。单个教师进行孤立的教学,相互之间获得反馈和进行沟通的渠道几乎被断绝,这就造成了一种通常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个人主义文化是由以课堂中心作为教师职业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的传统教育这一客观条件造成的,加之学校缺乏改进的措施,未能有效地提供机会组织教师间的合作,以至在这日复一日的孤立的课堂中滋生并助长着个人主义文化。当然,个人主义文化的形成也有教师自身的主观意愿,在个性与共性传统的范围内,个人主义对于致力于个人的进步与完善是必不可少的,它有时更多的是教师个人特质中独创性和原则性的体现,而教师则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教学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总是把孤立作为最安全的选择。处于这种文化之中,教师自身和教师整体的发展都受到严重的抑制。教师间的孤立、隔绝状况养成了教师只专注课堂事务,只关心眼前事务的习惯,消淡了教师参与自身发展的想法和兴趣,因而对参观别人的课堂感到迟疑,尽管对里面发生的事情非常好奇。单独的环境和状态,彼此孤立、互不合作,这样似乎杜绝了教师间可能存在的指责和挑剔,而同时也断绝了获得他人支持与帮助的渠道。从心理上讲,教师自身发展无法离开集体的环境和协助,教师自身的课堂风格和课堂策略总是受其他教师观点和定位的强烈影响,教师发展所需的很多东西要从彼此身上汲取获得,而个人主义文化则无法为其提供积极促进的环境,无形中阻碍着教师的发展。 (二)派别主义文化。教师有意或无意识地参与学校某个团体,与其中的教师联系密切,形成某一派别,而不是大家共同团结于整个学校集体中,这就形成一种派别主义的教师文化。教师们从属于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彼此竞争的团体,如同联系松弛、各自独立的城邦,[3]不同派别在学校中各自利用手段谋求权力、地位和资源,各个团体内部形成了强有力的忠诚,并伴随着作为结果而发生的冷漠甚至对其他团体的敌意。派别主义文化中的教师多由于工作关系(多为同一年级或同一学科)紧密团结于这一团体中并对其具有很强的认同感,逐渐形成并体现各自对学习、教学、纪律和课程的不同观点。造成派别主义文化的客观原因在于学校领导在教育管理上过多强调或习惯于同一年级和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横向分组,而忽略纵向划分的连续性和缺乏宏观的管理理念。 派别主义文化的存在会造成教师间关系紧张、冷漠,甚至各行其道,这样势必使教师之间对学生发展的管理不连贯,对其学业表现和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期待,更严重的可能带来不同派别间的矛盾和斗争,甚至对场所、时间和学校资源产生无休止的争夺。现实中,派别主义文化很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前景,因为教师自身的发展牢牢扎根于教师在教育岗位中与其朝夕相处的同行群体中;而相互间的排斥性阻碍着教师对外在革新的自我责任感,使教师对自身课堂或团体具有保护倾向。教师的发展需要教师不仅具有宽阔的知识视野,更要有宽广的胸襟,更多地依赖于相互间毫无偏见的精神和教育领导者教育视野的广度。 (三)自然协作文化。自然协作文化是教师之间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互助、支持、信任和通达。它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形成,不受来自行政命令的外加,也不受学校或团体意志所迫,而是源自教师内心深处的个人所需,是一种自我的愿望。[4]自然协作文化体现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中,并以教师的教学活动为中心。然而,在实践中自然协作文化却很难形成,更难以长久保持,主要原因在于这种文化与教师实际日常工作中所面对的压力与限制格格不入,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工作场景不协调,其中仅时间和课程这两个方面就严重约束着相互间协作的深度和广度。 个人主义文化和派别主义文化的存在,抑制和损害着很多教师的课堂表现,并挫伤着他们进行改进与发展的愿望,而自然协作文化的形成正是对此的反击。在自然协作文化中,教师的失败和不安不会受到冷落和排斥,而是通过教师间相互的交流、讨论来获取帮助与支持,这在无形中消除了教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在自然协作文化中,教师之间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利益,对教育观念具有广泛的认同,能容纳不同的观点,这种谐和的文化气息激发着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无形中形成群体的合力,成为教师发展的动力。教师在这种文化关系中创造出一种完全的归属感,从而促成凝聚力,教师逐渐对自身的职业产生依恋感、信赖感,对工作产生强烈的使命感,从而能够自发地、主动地进行自身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正是需要这样一种自然的、开放的、动态的文化环境,而不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自生,在孤立的状态中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