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6-092.6文献标识码:A 作为五四运动的著名领袖、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永远存在的。但由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陈独秀一方面被国民党统治当局视为“共匪首领”而悬赏万金缉拿;另一方面,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则把他当作破坏革命的反面人物进行严厉批判。受这些历史因素影响,即便是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也都一直把关于陈独秀的研究当作敏感的政治问题加以回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提倡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才为陈独秀的研究开启了一道宽敞的大门。于是,十几年来,中国学术界一时出现了“陈独秀热”。然而,在这股热流中,人们关于陈独秀的政治思想、革命思想的研究居多,而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学者们则涉及较少。事实上,无论是1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还是1920年被聘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都积极开展教育改革,提出不少正确的观点和主张,有些观点和主张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着科学的亮光。他的教育思想,可谓博大精深。下面仅就陈独秀教育思想中的几点进行探析。 一、关于教育的本质的思想 陈独秀指出,所谓教育,“自狭义言之,乃学校师弟之所授受;自广义言之,凡伟人大哲之所遗传,书籍报章之所论列,家庭之所教导,交游娱乐之所观感,皆教育也”。(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84页。)这就是说,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教育仅指学校教育,广义还应该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但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陈独秀认为,教育与知识、思想、言论等一样,都是“经济的儿子”,而不是“经济的兄弟”。(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97页。)1923年12月,陈独秀在《答适之》函中明确说:教育与思想、文化、宗教、道德等均属于“心的现象即精神现象”,“都是经济的基础上面之建筑物,而非基础之本身”。(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77页。)由此可以看出,陈独秀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提出了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见解,这在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史上,是前人所尚未有的新见。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教育,陈独秀认为,主要具有以下的特性: 1.教育的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 在1923年的《答适之》函中,陈独秀分析了教育发展的历程以及当时欧美各国教育进步的原因,比较集中地阐述了教育的发展必定要受制于经济的发展水平。他指出,在封建社会的经济组织之下,不可能实现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同样,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下,也不可能“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即使在趋向社会主义的俄罗斯,并非不极力推重教育,而是由于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所谓教育普及,眼前还只是一句空话。”(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78页。)所以,教育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他写道:“欧美资本社会教育进步,完全是工业发达的结果,工业家不但需学术精巧的技师,并且需要手艺熟练的工人,资本阶级为发财计不得不发达教育,家庭农业、家庭手工业社会自不需此,所以有些中国人一面绝不注意工业,一面却盲目的提倡教育,真是痴人说梦。”(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378~379页。)从这些论断中,可以看出,陈独秀非常强调教育对经济的依赖性。 2.教育不能脱离政治 教育不仅仅依赖于经济,而且还受制于政治。陈独秀认为:“必政治进化在水平线以上,然后教育实业始有发展之余地。”(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25页。)陈独秀以为,教育与实业对于社会的进化固然重要,但从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有“全力解决政治问题”,才有可能发展教育与实业。他说:“若今日之中国政象如斯,吾人有何方法从事于教育、实业之发展乎?……而今以后,国民生活倘不加以政治采色,倘不以全力解决政治问题,则必无教育实业之可言,终于昏弱削亡而已。”(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25页。) 正因为教育的发展对政治有如此强烈的依赖关系,所以教育不可能脱离政治而独立。“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教育界为了反对军阀官僚侵占教育经费,摧残教育事业,提出了教育经费独立的主张。随后人们又进一步意识到:只经费独立,教育机关还在政府管辖之下,结果仍等于零。于是,在教育经费独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脱离政治、宗教,而在立法、行政上完全独立的主张,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对此,陈独秀很不以为然,他对此责问道:“所谓教育独立,是不是离开社会把教育界搬到空中去独立或是大洋中去独立?”(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若只是主张教育经费独立,在这种军阀横行的政治下,政府指定之独立的教育经费,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他告诫说:“希望‘教育独立,不问政治’这种毫无常识的话,勿再出自诸知识阶级的教育家及学生之口!”(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可以说,陈独秀的这种思想,澄清了当时教育界的模糊认识,正确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3.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教育受制于经济和政治,但教育本身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反过来,教育也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陈独秀认为:“教育虽然没有万能的作用,但总算是改造社会底重要工具之一,而且为改造社会最后的唯一工具,这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紧接着,他又说:我们反对将知识、思想、言论、教育说成“可以变动社会、解释历史、支配人生观和经济立在同等地位”,但并不抹杀它们的重要作用,它们“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注: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册,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