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作 者:
黄济 

作者简介:
黄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教育改革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的关系做了理论结合实际的论述和例证;并辩证地分析了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引进与中国化、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紧张与宽松、师与生和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字号:

      教育改革是势在必行。教育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社会上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发展中,教育也不例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又面临着新的形势,教育要为新的时代服务,就必须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进行改革。就我国中小学的现实情况来说,课程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考试办法偏颇,学生负担过重和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的存在,也要求教育改革。只有改革,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要改革,当然要引进和学习新的东西,但在学习新的东西时,又必须认真地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科学的方法论来正确处理当前教改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才能使改革稳步前进、少走弯路。现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意见并尽力举例说明。

      一、历史经验值得重视

      历史经验,扩而言之,包括古代的和近代的。中国古代,在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优秀历史遗产,为大家所公认,这里不去讲它。就近代来说,中国建立新型学校,主要是从外国学习来的,先是从日本学习德国的,后来又学习美国的,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值得认真的回顾和科学的总结。现就课程与教学两个方面来谈些意见。

      目前大家关注最多的是课程改革,因为它是关系到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问题。当前在课程改革方面,为突破旧的框架和建立新的体系,做了多方面的改革工作,矛头直指分科课程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下简称教学形式),使过去曾经有过的分科与综合之争,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之争,又重新提上了日程。分科利于教师系统讲授知识,综合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但是,哪些课程适于分科?哪些课程适于综合?要视学科的性质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教育的任务而定。一般说,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认识的特点适于多做综合;在中学、特别是高中,根据教育的任务要求分科,当然在分科中适当地增加一些综合的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措施。我们说小学阶段适于多一些综合课程,也并非全部课程都能综合编排,如品德与生活课程、历史与社会等课程,采取了综合的编排是好的,但小学语文和数学课程还是要分科的,这些都应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处置,不能一概而论。我们的观点是:取分科和综合二者之长,根据实际需要为我所用,不是撷取其一而排斥其它。

      与课程设置密切相关的教学形式问题,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之争,也是教育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当前批判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形式又成为主导思潮,有人提出这种教学形式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为普及教育的需要而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其刻板、机械已不适用于今日。这种教学形式确有许多缺点,在西方早就有人批判过,并企图否定过,但直至今日仍为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所沿用,也证明了它还有其合理的因素存在,因为它是一种由个体教学转变为集体教学的有效教学形式,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能因为它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初期而加以否定。如果能创造出一种把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从而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师的启发式的教与学生主动性的学结合起来,把知识再现型的教学与知识发现型的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结合起来,不但教学生“学会”,而且教学生“会学”,则可能成为一种教学形式上的创新,事实上已有这方面的创造,应当认真地进行总结。

      在活动教学思想的影响下,设计教学、道尔顿制等教学形式, 过去我们也曾实验过,但由于它终究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形式而停止实行,说明了活动教学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们例举刘佛年教授在《刘佛年学述》一书中一段话来作说明:

      这里还得提一提楚怡小学的情况。楚怡小学是所很好的小学,有着革新的精神。它受当时美国教育家杜威来华讲学的影响,试行道尔顿制,片面强调学生自学,放松了打好知识基础的工作。在这所小学里,我可以自由地学习,得到不少进步。年长以后,才感到在小学阶段未能把读、写、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打扎实,这与道尔顿制有关。这也使我对美国的进步教育持保留的态度,甚至加以批判。[1]

      刘老对道尔顿制这种实事求是的分析态度,正是我们进行教育改革、 特别是课程与教学改革应持的科学态度。为此,我们在批判传统的课程和教学形式时,必须认真地做一番科学分析工作,分清其中积极的与消极的因素,不能在泼洗澡水时连孩子也一起泼出去。另外,对杜威所倡导的活动教学和“从做中学”等教学形式和教学原则,也必须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撷取其有用的因素为我所用。但不能用它来取代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在中小学中不分学科和年级实行全部综合课程。

      关于上述二者的结合与创造运用,目前在我国的教育实验中, 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课程改革上,在坚持分科体系的同时,增加了不少综合内容;在教学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结合上,不但有了活动课的开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也增加了不少活动教学的因素,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因此,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不仅有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供借鉴,更有现实的实验成果可做参照。

      二、现实情况必须考虑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比较落后,各地区、 各民族的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和制订所有政策的出发点。穷国办大教育,又面临着开放改革、面向世界的新形势,如何把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具体地体现在教育改革中,是使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必须认真考虑的大课题。

      教育要现代化,是时代的要求,是中国复兴的大计。落后就要挨打和挨卡, 已为无数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所证明。要现代化就必须面向世界,向外国学习先进的科学和技术;要面向未来,就必须高瞻远瞩,迎头赶上,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现代化又是一个发展的历程,而且必然带有民族性的特点,为此,要面向世界,就不能不顾我国的国情,要面向未来,就不能不考虑我国的现实,因而在做一切教育决策时,必须认真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