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广为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按照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程度先上升后下降。在个人收入中,工资收入占据最主要的部分,而工资收入又和个人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教育对收入不平等应该有重要影响。决策者往往把增加教育支出作为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一个政策工具。然而,理论研究表明,教育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不确定的。例如,舒尔茨(Schultz,1960)、贝克尔(Becker,1975)和明瑟(Mincer,1974)关于收入分配的人力资本模型认为,人口总体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分布状况都会影响收入分配状况。通常教育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教育收益率的演变。奈特和萨伯特(Knight & Sabot,1983)强调,在二元经济中由教育的“结构效应”(composition effect)和“工资压缩效应”(wage compression effect)(注:结构效应是指在教育收益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学历构成变化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工资压缩效应是指在劳动力学历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供求发生变化,导致教育收益率发生变化,进而对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影响。)产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对收入分配有复杂影响。他们认为,教育的扩展会对经济产生两种不同效应:一方面,教育扩展使高学历群体规模相对扩大,这种结构效应起初会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后来将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另一方面,由高学历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增加而产生的工资压缩效应会减少教育的未来收益,从而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由此可见,教育的扩展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在理论上是不确定的。 自从库兹涅茨(Kuznets,1955)提出“随着劳动者受教育越来越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将会越来越平等”之后,很多经验研究都考察过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最初的研究大都表明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Psacharopoulos & Woodhall,1985;Ram,1989)。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1966)的研究表明,美国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与教育不平等正相关,与平均受教育程度负相关。契斯威克(Chiswick,1971)用9个国家的截面数据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随教育不平等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廷伯根(Tinbergen,1972)用美国、加拿大和荷兰的数据所作的研究也发现,教育水平与教育的不均等对收入分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平均受教育程度增加和教育不平等程度的减小有助于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后来的研究大都建立在相对较多国家数据的基础上。温内加登(Winegarden,1979)用32个国家数据的分析表明,平均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越趋于平等;而教育的不平等程度越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也越大。帕克(Park,1996)用59个国家的数据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拉姆(Ram,1984,1989)和萨卡罗布罗斯(Psacharopoulos,1977)在略微不同的设定和数据下的研究发现,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赖德胜(1997)用49个国家的数据研究发现,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格利高里奥和李(Gregorio & Lee,2002)在一套相对完整的100多个国家的时序—截面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发现,教育因素(如较高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和相对平等的教育分布,政府教育支出等)在改变收入分配状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证实了库兹涅茨倒U型关系的存在。总之,多数研究认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而教育程度的不平等会加剧收入的不平等。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理论界在收入分配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多,但由于数据难以取得等方面的原因,对教育与收入分配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后的教育迅速扩张,而同时伴随着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情况下,研究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直接关系到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和教育政策的有效设计、实施与修正。本文经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再处理,获得1982~2000年的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这些数据对中国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经验分析,并与国外的研究结论进行对照,以揭示其内在规律和政策启示意义。文章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和数据说明;第三部分给出估计结果,并进行了成因分析;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模型和数据说明 (一)模型说明 多数研究一般从平均受教育年限及其离散程度两方面来分析教育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我们从贝克尔和契斯威克(Becker & Chiswick,1966)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模型出发说明这一影响,即用双对数模型形式来解释一个接受过S年教育的典型个人的收入水平:
式中
为第j年教育的收益率,u反映除教育之外其他影响收入的因素。上述模型可近似为:
变量上带一横线表示该变量的均值。从式(3)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教育不平等[Var(S)]的增加无疑会导致更大程度上的收入不平等。如果收益率(r)和受教育年限(S)之间独立,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将导致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如果教育收益率和受教育年限之间的协方差为负,那么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收入不平等程度。例如,假设存在这样一个经济情况:个人能力和工资收入正相关,教育门槛较低,起初所有人的受教育年限都比较低,且差距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教育的扩展,收入分配会变得更加不平等。这种情形常见于教育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但是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教育,教育收益率下降,收入不平等程度也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