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角理论与教育研究

作 者:
张永 

作者简介:
张永(1976-),男,华东师大教育学系博士生。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贝斯特与凯尔纳所建构的视角理论认为,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它受到研究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等的影响,并且一切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因此,他们主张视角多元化和提供新颖的能说明问题的视角以便引起人们对新现象的关注。就教育研究来说,这意味着从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等多角度来看待教育问题,借以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新颖理解和看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4)02-0071-05

      由国内著名教育学者发起的教育学科元研究在新世纪成为教育研究的一大亮点。教育学科元研究具有鲜明的反思性和批判性,是人类群体自我意识在教育研究领域的突出表现。时至今日,教育学研究群体对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对象特性、中心问题的转换,方法论的演进,现有学科的发展水平与科学、哲学基础,概念与研究逻辑,教育学科的内系统状态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状态等,有了较以往清晰得多和较为整体、深入的认识,形成了更自觉的问题意识和发展意识”[1](p.2)。本文引入视角理论,借以透视和反思教育研究,丰富相关研究的切入点。

      一

      本文要阐发的视角理论来自两位美国学者斯蒂文·贝斯特(Best,S.)与道格拉斯·凯尔纳(Kellner,D.)所呼吁重建的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社会理论。他们的视角理论既来源于各种现代理论和后现代理论,同时又试图克服它们的缺陷,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西方思想长久以来一直依赖于一种镜像隐喻,认为现实是透明地反映到意识之中的。虽然一些现代社会理论并没有追随实证主义的理论,以及关于概念范畴是社会现实的图像的解释,而是把范畴仅仅看作解释复杂社会现实的启发性手段或观念形式,但是大多数现代理论遵循着启蒙运动的科学、再现和总体性模式。

      “后现代理论提出了对再现理论和那种认为理论只是对现实的镜像反映的现代信念的批判,转而采取了视角主义的(perspectivism)、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理论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关于对象的局部性观点,并且所有关于世界的认知性再现都受到历史和语言的中介。”[2](p.5)

      按照尼采的理解,视角主义否认有事实存在,坚持存在的只是对世界的解释。既然世界没有单一的意义,而是有无数的意义,因而,视角主义便追求对现象的多元解释,并坚持认为“解释世界的方法是不受任何限制的”(Nietzsche,1976)。例如,尼采对价值之起源的反思就是从心理学、生理学、历史学、哲学及语言学等多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对尼采来说,一个人能够获得的观察世界或其他任何现象的视角越多,他的解释就将越丰富越深刻。不过,尼采的视角理论并没有使他陷入那种认为所有的价值都同样好或同样合理的价值相对主义,因为他相信“高等类型”视角优于“低等类型”的视角,他甚至诉诸生命、本能和权力意志,试图以此为他的立场提供一个非武断的根据。

      除了后现代和尼采的视角理论,贝斯特与凯尔纳还从现代理论中汲取智慧,他们指出:“尽管几乎所有的现代理论都存在着过度总体化和实证化的倾向,但是在现代理论自身内部也还是有人对实证主义、科学主义、还原主义提出了批判。现代理论的一个传统(例如马克思、杜威、韦伯以及解释学)就一直呼吁理论应具有反思精神和自我批判精神,应该注意自己的预设、兴趣和局限。这一传统因而绝对不是独断性的,它允许否定和修正,从而回避了对确定性、基础、普遍规律的寻求(尽管大多数现代理论未能避免这一错误)。现代理论中的这些批判主题提供了一种非科学主义的、容错的、解释学的、对新的历史情境、理论观点和政治实践保持开放的理论模型”[2](p.331)。对此采取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逻辑是错误的,因为现代理论中的这一批判传统仍然能够为今天的社会理论提供有用的观点、方法和概念。

      在对现代理论和后现代理论进行批判质疑的基础上,两位作者呼吁重建一种多向度、多视角的批判社会理论。“一种多向度的批判理论将提供对社会现实之不同层次与领域的相对自主性的分析,以及对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具体方式的分析。多向度的批判理论是辩证的、非还原的。它将对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向度之间的关系做出概念分析,并拒绝将社会现象还原为任何一个向度。一种辩证的理论将会描述那些把各种社会现象彼此联系起来并把它们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模式联系起来的中介环节或相互作用。”[2](p.338)多向度的批判理论强调社会之每一向度的相对性,因而它允许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来探讨社会现实领域,探讨它们如何被构成以及如何互动。由此,他们阐发了自己的视角理论。

      一个视角就是一种观察方法,一种分析特定现象的有利位置或观点。视角一词意味着每个人的观点或分析框架绝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现象,它总是有所取舍,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观察者本人先有的假设、理论、价值观及兴趣的中介。视角这一概念同时也意味着没有哪个人的视点能够充分地说明任何一个单一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更不用说去完全地说明一切社会现实的无穷的联系和方面了。因此,正如尼采、韦伯等人所言,一切关于现实的知识都来源于某个特定观察点,一切“事实”都是由人们建构起来的解释,一切视角都是有限的,不完全的。因而一个视角就是解释特定现象的一个特定的立足点、一个聚焦点、一个位置甚或是一组位置。一个视角就是一个解释社会现象、过程及关系的特定的切入点[2](pp.339-34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