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实施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子建(1962-),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环境教育方面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新界 沙田 尹弘飚(1978-),河南灵宝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改革与实施研究。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新界 沙田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在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可以表现出技术性、政治性与文化性三种实施取向。我们可以从课程结构与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上考虑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要成功地实施研究性学习,就应该加强校长的课程领导职能、建立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发展积极的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以及改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支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3-0022-10

      一、引言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学者们认为课程研究可分为三个范畴[1]:一是实质性的范畴,处理目的、学习经验的提供与组织等课程的共同要素,属于课程设计的范畴;二是政治—社会的范畴,涉及在特定社会脉络中有关课程的决定如何形成,属于课程决策的范畴;三是技术—专业的范踌,研究有关促进课程改进、实施或革新的、行政的、资源的或评价的措施,属于课程实施与评价的范畴。课程学者奥恩斯坦和胡金斯(Ornstein & Hunkins)曾指出,惟有技术层面的课程建构或课程发展才是公认的、传统的课程知识领域。[2]可见,课程实施与评价是课程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领域。

      伴随着中国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研究性学习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广泛见诸教育理论刊物中,以研究性学习为题的专著也大量涌现。

      课程学者们对于“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生概念的涵义已做出了许多探讨。有研究者认为应将研究性学习视为一种“生成性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培养其创造性。[3]另有研究者则强调从学习理念和方式的角度理解研究性课程,将其视为一种涉及学习的目的、内容、过程、形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学习变革。[4]不过,更多的研究者主张同时从“学习方式”和“课程类型”两方面出发理解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5](10),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6](2);作为一个课程类型,研究型课程是基于研究性学习及其更好的实施而设立的[6](4),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主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5](10)还有研究者建议应该同时从课程类型、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三个层面出发,更加开放地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内涵。[7]

      面对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把握研究性学习及其实施呢?在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涵义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个多层次的综合概念,从课程类型、学习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甚至教育理念的角度去解读它。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由于学与教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教育理念也总是要落实为实际行动,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追问以下两个问题:1.研究性学习是如何被整合到学校的课程结构中的?2.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是如何运作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也就构成了研究性学习宏观的实施策略。

      已有研究为我们认识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启示,然而,综观有关文献,我们却发现,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对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技术——专业性问题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许多文章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构想或经验总结层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问题还缺乏坚实的学理分析。本文将结合有关教育与课程理论,试图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更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兴起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也不断加速,这些因素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面对这些挑战,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试图通过倡导“终身学习、学习社会”来提高本国的竞争能力。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发达国家都把转变学习方式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转变后的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关注探究、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美、法等国近年来大力提倡“问题/项目为本学习”(Problem/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有指导的个人实践活动”(Travaux Personnellle Encadres,TPE)等学习方式;日本的新课程体系专门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在我国香港地区,“专题研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也正在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方式。

      我国大陆地区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研究性学习”颇为关注。2000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把“研究性学习”确定为高中课程的重要内容;2001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同时要求全国各省市高中从2002年9月1日起都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同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研究性学习”又作为小学至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目前,研究性学习正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而深入发展。

      事实上,无论美国的PBL、法国的TPE,还是我国香港的“专题研习”和大陆的“研究性学习”,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一致的。它们都主张学生以一个问题作为学习起点,自己拟定探究主题、设计探究策略与方法,然后进一步搜集资料、分析并做出结论。它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表达学习的感受。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今天正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个世界性主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