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静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际教育教研部助教、教育学硕士; 郭丹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硕士

原文出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我国的城镇化道路也是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由于非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所以面对城镇化进程,我国当代农村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农村城镇化为农村文化变迁创造了有利的制度和经济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教育能够加速农村文化变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繁荣。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5 期

字号: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目前,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之间经济和各大中小城市的系统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和当务之急。而在其进程中,农村城镇化不仅表现为农村社会制度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过程,在更深层次意义上,它是一个文化变迁和文化革新的过程。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顺理成章地被推向了时代的前沿,这不仅仅表现在其为城镇化提供大量的合格劳动力等表层因素,更重要的是在新旧观念替代中所起到的巨大的冲击和启蒙作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进一步以政府的名义为其提供了政策的佐证,“明确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村城镇化与农村文化变迁

      我国基于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城镇化道路也是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过程,无论是从外部的自上而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落实和城镇化的现实推进中,还是从其与现有的不断发生变化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内生矛盾中,我国当前农村文化的普遍落后状况都表现出了与其所处时代格格不入的强大危机,而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敦促着农村文化变迁成为一种必然。

      1、农村城镇化为农村文化变迁提供了契机与平台。

      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所谓城市化的过程,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以及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6.2%。城市化的结果首先是以工业化和商业化为标志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同时相伴随的另一个变化就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我国当代农村城镇化主要是一种小城镇的发展模式,“小城镇是城乡连续体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具有纽带和桥梁的作用”。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明确指出,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方针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出发,小城镇指的应是县城及其以下比较发达的集镇和乡所在地,以及大城市周围农村中设的卫星城镇。……小城镇介于城乡之间,构成城乡的结合部,具有双重性,既是城市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的一个组成体。”③而所谓文化变迁,就是指文化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在内容与结构上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城市与乡村在当代文明中代表着相互对立的两极。城与乡各有其特有的利益、兴趣、特有的社会组织和特有的人性。它们形成一个既互相对立、又互为补充的世界。二者的生活方式互为影响,但又决不是平等相配的。……随着城市的影响不断地向广大农村渗入,农村人也在被改造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是会逐渐消失的。”④由此可见,小城镇可以说是农村中的城市,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它是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混血儿;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更具城市文化特质的城镇文化模式。这种城镇文化根本不同于农村文化,由于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交通的便利和信息技术的革新,使一元农业文化走向多元文化,更具开放性,竞争与创新将成为这种文化的主体。

      2、面对城镇化,农村文化发展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造成了城乡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农村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的建设上均落后于城市的发展。在目前的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化向城镇文化过渡、乡村人格向都市人格转变的历程成为必然,然而,其转变是长期的和渐进的,同城镇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相比,要表现出极大的滞后性。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曾用“文化滞后”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认为人类非物质文化的变迁总是落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⑤从我国经济上已经实现了城镇化的地区来看,虽然农村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人的现代化问题却是始终悬而未决,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十分陈旧,例如迷信盛行、法古尚老、家庭本位、知足常乐、封闭守旧等等,这些也都是农村文化发展面对城镇化所表现出来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见下表)

      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与文化差异比较⑥

      比较因素农村世界 城市世界

       与农村有关的职业,种类较少,范 制造业,商业,贸易,种类繁多,

      职业 围较小。 范围大。

      环境 自然环境为主 人为环境为主

      共同体范围小,人口少

      范围大,人口多

      人口密度 密度低

      密度高

      人口特质 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同质性 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异质性

      社会分层 社会阶层较少,以世袭为主 社会阶层复杂,以个人成就为主

      社会流动 纵、横向流动都少 纵横向流动多

      人际交往多、接触面广,人际关系

      社会互动体系 人际交往频率少,人际关系持久 短暂,呈表面化,形式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这种“文化滞后”现象对城镇化发展提出了挑战——城镇化的完成不能仅以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唯一标准,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只要人的文化观念还处于滞后状态,那么,城镇化就不能算是真正实现,只有人的现代化问题解决了,才是真正实现了城镇化。

      3、农村文化变迁的价值取向。

      农村文化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目标应是在区域间形成一种达到相对稳定、相对适应发展需要的新的文化生态平衡,其价值取向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农村文化变迁不是盲目地对城市文化的全面追求和对农村文化的全盘否定,而是农村文化自身在创新中进行扬弃,是一种“文化自觉”(费孝通语),首先是对贫困文化的超越;第二,农村文化的变迁应有全球视野,应从全球的视野来主动适应多元文化现状,避免一元论和文化虚无主义;第三,农村文化变迁包括制度、器物和价值观念三个层面,制度是根本,器物是前提,而价值观念则是实质与核心,农村的现代化首先是作为主体的农民的现代化,而农民的现代化则在于农民文化伦理观念的创新,在于农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