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432(2004)01-0112-04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人们做了什么?实施了哪些新的课程计划、方案?实施到什么程度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正如J.L.Goodlad所说:“改革许多时候被认为失败,其实不然,因为它们从来就未能得到实施。”[1]因此,关注和研究课程实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目前课程实施研究的重点在于考虑、考察实际中发生了什么,以及哪些因素影响课程实施的过程。本文拟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 课程计划 课程实施是将新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实践能否得以顺利而有效地进行,首当其冲就得考虑欲实施的课程计划。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课程计划是否具有合理性。这里所说的合理性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指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计划编写是否具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如果指导思想有误或存在理论缺陷,那我们很难奢求课程能得到实施,即使实施了,其效果也将适得其反。其二是指课程计划与流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之间是否一致,一致性程度如何。即课程计划的制定不仅要考虑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还应考虑当下人和社会的要求。只有课程计划与社会的需求和公众的认识相吻合,相一致,它才能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其三,课程计划是否具有可传播性和可操作性。即指课程计划向各地学校推行的难易程度以及实施、使用的方便程度。这与课程计划是否明确、清晰、实用以及实施主体能否承受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当前欲实施的新课程计划是对原有课程的扬弃,较好地克服了原有课程的弊端。但要在实施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应予以关注:第一,如何确保课程计划成为一个具备开放性的体系,以便能根据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结合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对课程和课程计划进行修改、完善。第二,如何使课程计划更具操作性和传播性,以及如何在传播、推广过程中防止实施效果的衰减和变异。 二 课程实施的主体 课程实施的主体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和与之相关的社会人员。他们对新课程实施是否理解、认同、支持、参与以及他们是否具备课程实施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是导致成功的课程实施的最主要因素。改革的方案可能是理想的,问题在于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是怎样做的,教师是否按照方案中所规定的内容去执行。 1、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价值取向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将导致明显不同的各种课程实施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忠实,相互调适,缔造。[2-3]忠实取向容易产生依据预定课程计划按部就班或被动“消费”的“消费者”;相互调适取向可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消费”预定课程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境不断去修正、改进;缔造取向则有利于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决策者,将预定课程计划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主动利用其他资源积极建构课程新体系。可见,在这三种价值取向指导下所产生的实施行为是一种质的逐级提升,只要控制得力,所产生的实施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 Pratt的研究表明(1980年),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一般类似于常态分布:反对者占5%,拖延者占25%,沉默者占40%,支持者占25%,热诚者占5%。[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笔者认为至少与教师的惰性,教师对其职业、利益的防卫有关。当新的课程实施时,教师必须放弃和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并且还得花费一定的代价如时间、精力去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这样就有可能使他们产生一种本能的惰性。而一旦所花费的代价与获得的回报不一致,或者将带来利益的冲击和重新分配,甚至威胁到其职业地位,他们将利用各种理由来抵制或拖延课程的实施。同理,我们也不难发现,学校也存在着类似的惰性和对其地位、利益的防卫。因此,新的课程实施在基层学校遇到抵制,特别是一些重点学校遇到的抵制较之其他学校更甚也就不难理解了。 3、教师所具备的能力 课程实施效果的差异除了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态度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由他们自身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学历层次所造成的能力差异使然。因此,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首先应考虑教师所具备的能力素养;同时应尽可能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应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唤醒他们的专业发展需要与意识,使其能够主动地寻求学习机会,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向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 4、教师与其他实施主体之间的交流 主要包括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可以把隐含在课程之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价值取向传递给教师,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改进课程计划。教师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他们相互了解各自实施的进展情况,经验的交流以及实际问题的探讨。此外,作为课程实施主体之一的学生,他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参与、评价以及建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因此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