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世界冷战体制的解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人口流动日趋增大。这种世界性的人口流动大潮,一方面为各国的经济增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使民族之间的文化摩擦日益加剧。为缓解这些矛盾进而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和致力于跨文化教育。在这方面,德国尤其是前西德开展得较早,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本文拟对前西德的跨文化教育特别是移民教育作一简要的介绍,以期能为我国的民族教育及跨文化教育研究提供某些参考与借鉴。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下简称西德)对移民劳动者子女教育的大规模研究,始于六十年代。其客观原因,首先与西德的外国移民人口的增加有关。如1960年西德的外国人口为68万人,约占其总人口的1.2%;1973年达到397万人,占总人口的6.4%;而到1982年时,外国人口达到466万人,占总人口的7.6%。其次,与外国儿童人数的迅速增加有关。如1982年0~5岁的外国儿童为40万人,约占西德该年龄段人口总数的11.6%;6~15岁儿童为78万人,约占10%。这两个年龄段的外国儿童比率,要比外国人总数占西德总人口的比率(7.6%)要高。而且,定居者及在西德出生的儿童人数也明显呈上升趋势。例如1973年在6岁以下的外国儿童中,在西德出生的为22.2%;到了1982年比率竟高达73.8%。如按在西德的外国人出身国分类,据1982年的统计,依次是土耳其人最多,为158万,南斯拉夫人63万,意大利人60万,希腊人30万,西班牙人17万,葡萄牙人11万,其他国家的为127万,外国人总数为466万。 须指出的一点是,这些移民劳动者的出身国,大多数是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对欧洲的先进工业国有着较强依赖关系的国家。在六十年代,西德围绕着“是采用现代化的设备,还是引进外国劳动力”这一问题,曾有过激烈的争论。结果选择了主要不靠增加设备投资,而靠引进外国劳动力这一条道路。但招聘规模的大小与西德的国内经济情况变化有密切的关系。例如,1964年外国劳动者的入境人数达到上百万,受到西德经济界的热烈欢迎。但到1966年、1967年经济不景气时,有40万人被送回本国。当经济复苏时,又开始扩大招募入境者人数。自1973年以后,劳动力需求再度下降,西德人将外国劳动者称为“包袱”。用一句寓意深刻的话来说,他们“打算招收的是劳动力,但来的却是人”。换言之,他们认为让外国人滞留在西德,并不是出于对他们的需要,而是西德人对他们的恩惠。对此,有些学者提出尖锐批评。如以移民劳动者为研究对象的较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者阿希姆·施卡雷德(Achim Schrader)认为,因雇用外国劳动力而受益的是企业,当然企业应负有保护外国劳动者的责任,但实际上所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处理费用,则必须由社会来承担。 一、跨文化教育的政策与理论研究 有关外国劳动者子女教育问题,政府文件中最早涉及的是1964年5月联邦教育部长协商会所做出的决议。在决议中要求在义务教育期间,对外国儿童教授德语的同时应保障他们的母语教育。然而,由于这一决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所以未能实现。随着外国儿童人数的急剧增加,1971年12月,联邦教育部长协商会再次提出类似方针,但仍未能实现。原因之一,是当时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没有明确提出将外国劳动者及其家属融入德国社会的方针。也就是说,在政策上仍把外国劳动者的移居看作是暂时的事情,按照“劳动力循环论”,只把他们看作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在这种背景下,说是将母语作为外国儿童的必修科目,以利于其将来回国,但实际上并未认真加以实施,从而导致了教育政策与移民政策之间的不协调。 因1973年发生经济危机,西德的移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停止对外国劳动力的招募。1973年11月以后,决定不再从欧洲共同体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招收劳动力。但因已经移居到德国的外国人仍可继续办理家属和亲属的来德手续,致使外国人的子女不断增加,并开始呈现出移民定居的倾向。 针对这种状态,1977年6月欧洲共同体(EC)发布指导纲要,主张欧洲共同体国家出身的劳动者子女有权在学校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而且,这一措施也适用于和EC缔结合约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按照这一新的方针,1979年9月受联邦政府的委托,由海茵茨·休恩起草了一个正式文件,其中首次提出了以移民劳动者子女为对象的综合教育计划,并列举了能使他们接受平等教育和职业训练的措施。它打开了一条通过社会参与取得和德国人同样结果的通道。该文件的制定可以说是西德政府向多元文化社会迈出的第一步。 此后,西德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对象,开始从第一代移民转向其第二代,并将研究的焦点转向如何使之融入西德社会方面。如果说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学方面的问题,那么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因外国移民子女的急增,研究的重心逐渐转移到教育学方面上来。但也有批评者认为,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多流于表面,漏洞很多。主要的理论观点可概括如下: (一)“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移民子女在很多方面有缺陷。其中,学习和教养,特别是语言方面的缺陷尤为突出。在两种语言并用状态下成长,非但不可能,而且会产生新的缺陷。布克纳对此提出批评,认为在不同民族群体的学习当中如何进行双语教育,以及移民子女使用母语是否感到羞耻,才是应探索的缺陷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