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创新性学习的生态环境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小鸥 湖南省湘南学院 副教授(中央教科所访问学者) 423000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研究

内容提要: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通过创新性学习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观实的创新力,必须构建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可以从心理环境、文化环境、问题环境、网络环境、课程环境、交往环境、学科知识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活动环境和评价环境等十方面构建创新性学习的生态环境。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4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18X(2003)12-0009-03

      学生的学习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实践活动,其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发展观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正视这一现实:学生的学习环境并非皆为良性,许多不良因子正消耗着他们的许多奋斗和努力。克来因曾指出:我们是不是与莎士比亚、牛顿、甘地有一样的潜能?如果是,那么莎士比亚们只是有较多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罢了,也许正好没发生什么事情阻挡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注: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他在这里谈的其实就是适合学习者的生态环境问题,它决定着学习的实际成效。

      创新性学习(innovauve learning)指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的学习,其主要特点是综合,适用于开放的环境和系统以及宽广的范围。(注:[美]詹姆斯·博特金、[摩洛哥]马迪·埃尔曼杰拉、[罗马尼亚]米尔恰·马利察著,林均译:《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上海人民出版杜,1984年版。)为了弘扬和扶植创新性学习,把每个人都具有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新力,必须从多方面构建一个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生态环境和氛围,使创新性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从而促进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一、心理环境:宽松而自由

      创造力的生发需要闲适与自由作为土壤。自由的心灵才会有快乐。过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学生,使他们处于沮丧、无奈、消极的情绪之中,丧失心灵舒展、思想飞翔的能力,这无异于一种摧残。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一个饱含支持、鼓励、肯定、接纳、承认、赞扬和欣赏等积极成分的环境气氛对于保护受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是必需的,因此也必然适宜创造力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并使他们能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我们要鼓励大胆探索的精神和对失败的积极看法,如有人说爱迪生为寻找灯丝失败了五百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五百多种材料不能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

      二、文化环境:获得“意义的发现”

      创造性蕴涵于个性之中,而个性是在与多元的文化背景相互刺激的过程中形成的。多元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依存是引发创新性学习的动力之一。在创新性学习中,重要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什么,而是要让他们获得文化的浸染、精神的陶冶和理智的启悟,感受到人类智慧的高妙和伟大心灵的深邃,从而获得“意义的发现”。我们要辩证看待文化传统,强调文化的关联性和背景性,既不能因全球化理念的兴起而毁灭文化的多样性,也不能搞文化民族沙文主义。我们应基于个性化的需求,从追求普遍性到尊重多样性,珍视多元文化,允许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文化刺激作用于学生,容纳不同的观点、兴趣、习惯、生活方式等。

      三、问题环境:留有思考的空间

      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结论是思考停止之处,而问题却是动力,它对于唤起学生探求的冲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是“去问题教学”,尽管教师在不停地问问题,但更多的是明知故问的“问题”,学生用不着思考,也没有时间思考。创新性学习更为强调问题的察觉、发现、系统提出和共同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参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既然如此,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多问、善问、爱问呢?一要增加教学信息的内部张力,保留充足的思维空间;二要有意传送缺失性的信息,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三要提抽象问题,而不沉湎于清晰地说明和界定问题,以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

      四、网络环境:可自主协作学习

      认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以多种方式同时重建自己的知识”。据此,人们发现传统的只强调个别化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l)是不够的,在学习运用高级认知能力(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学习策略,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个性化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的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和关注。如美国开发的AG(Access Grid)技术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的ADMIRE (Advanced Multimedia Interactive RealtimeEnvironment)技术及其成功互通,为个性化协作学习提供了可以信赖的技术支持。(注:孟万金:《网络教育的真谛: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通过AG和ADMIRE可以展开集体的交互讨论。教授方负责在讨论结束后,将结果存入数据库,以便学习方在需要时查找。由于模拟了现实的交流,又采用匿名方式,使参与交流的各方可以充分发表观点,发挥主动性。

      五、课程环境:可供学生灵活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