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之中国文学批评界,乃是大文化(或称泛文化)批评的一统天下。这种颇具深刻感与气势感的批评,在中国批评界因多年拒绝世界、拒绝思考而最终导致平庸苍白、浅薄简陋之状况下,魅力袭人。不计其数的报刊趋之若骛以及不计其数的年轻学子的追随与倾倒,激励了众多批评家,使其居高不下,长久地陶醉于一种理论的眩晕之中 不加分析地否决这股风潮,肯定是不合适的。在对大文化批评进行判断时,我们不能忘记它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中兴起的、它又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有价值的甚至值得我们永存记忆的东西。大文化批评给中国的文学批评带来了风风火火、高潮迭出的生动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文化批评使我们这个民族获得了一种新的气度恢弘的思维方式,获得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思想的高度。 但大文化批评的弊端也正在日益显露,让人感到忧心忡忡。大文化批评使批评者很容易就产生了思想的富豪感,转而会使批评很容易霸道。指鹿为马的现象,在当下已屡见不鲜。大文化批评的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使纯粹意义上的文学批评已经不复存在。大多数研究,只不过是将文学的文本拘来面前为神话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伦理学以及各种主义作注解而已。 大文化批评的最大害处在于:它造成了我们对文学判断力的瘫痪。也许指出这点,才算击中了它的要害。大文化批评忽视甚至排挤了审美原则,从而丢失了文学,也丢失了文学性。它的全部注意力不在文学的艺术问题上,而只在文学文本的文化意义以及文学文本与文化环境的外部关系上。 大文化批评对文学作品进行过度阐释,几乎不可避免。一些实无价值可言的作品,由于被过度解释而走俏,而一些颇具文学价值的作品,却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解释而被遗忘与冷落。 这种将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长时间混淆、不适当地使用文化批评致使出现泛文化批评的局面,使我们的文学史写作者也在错误地写作文学史,甚至直接导致了伪文学史的产生。大文化批评一统天下,使得纯粹的文学批评自惭形秽,甚至是对当下学风的浮泛化,也有摘不清的责任。 文化批评是必须的,与其他批评一样具有高度的存在权利,但它只能作为文学批评的一支——“文学批评”应是一个大于“文化批评”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