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批评:风平浪不静

——简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中的政治批评

作 者:
姚楠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评论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3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在当代文学批评中,声誉一直很低。这既由于江青、姚文元一伙在“文革”中将政治批评作为反文化、反文明、反社会、反人类、反人民的工具,以封建法西斯政治、文化强霸文学领域,败坏了政治批评的信誉,也由于在“文革”前的“十七年”中,文学批评以强烈的政治色彩,政治运动化、政治斗争化,使被批评者成了无可辩解的政治审判对象、政治斗争对象,使批评走进了歧路。还由于,政治批评作为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必要的分支,在现实却缺少学术关照,很难也很少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加以专门研究、总结和评价。因而,政治批评的理论总结、理论评价,成为一种空白的残缺。在新近出版的两本文学批评学著作(教材)中,王先霈主编的《文学批评原理》和凌晨光著的《当代文学批评学》,(注:王先霈主编:《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凌晨光:《当代文学批评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本文写作参考了这两本书和另一本书(《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都特别关注文学批评的政治性问题。这些探索,既支持、坚定了我对政治批评加以概括、分析的信心,有理论的渗透性、关联性;又因其与我所理解,应明确标示出来独立存在的“政治批评”,有明显差异,留下了可以思考的广阔的空间。

      问题的另一面是,在当前文学批评中,政治批评实践却不断地出现,甚至还会激发起一阵又一阵的反响。这些处于自然、分散状态的政治批评,还未曾有人从政治批评的角度予以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所以明确地提出这一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一、政治批评的理论依据

      这里所论的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我理解为,是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品类。从大的方面来说,它属于文学批评中社会批评的一个分支。社会批评,偏重于作品的社会性内容与社会功能。因其内部关注的重点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政治批评与道德批评、文明批评等,都在同一个层次。

      对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做政治批评,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历史渊源,更有现实社会需要。文学作品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生活、想像世界的全方位的描写与展示。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存在或多或少、或显或隐的政治主张政治倾向,而人所描写的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想像世界,也有可能涉及政治内容。这些,会成为政治批评自然的关注中心。有什么样的文学,就有什么样的文学批评。对于政治内容突出或政治倾向鲜明的作品,政治批评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当然,这种“批评”,不是批评与表扬之批评,而是评判、衡定的批评,即文学批评的本来之意。

      政治批评还体现为社会对文学的政治要求。如何认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社会功能,如何判定作家的政治立场,如何分析评价作品的政治倾向?政治家会从政治斗争的目的、社会活动的需要等多方面出发,对文学作品、文学家、文学批评家提出政治要求和政治衡定。当然,这种政治要求,有时并非要由政治家直接出面,有的批评家(甚至读者)往往也习惯于以政治立场、政治思维、政治话语,来衡人论文,构成了政治批评的具体的丰富形态。

      政治批评的历史,可能追溯得很早,直至文学批评史的有记载的开端。柏拉图在对“理想国”进行理论构筑时,曾把诗人排斥在外,可以说是政治批评的先驱。为了政治理想的建立,竟把诗人——一种社会职业(或业余文化人)抛除在外,心劲可够狠的。他显然没有考虑到或者充分认识到,后来的许多统治者可以利用文艺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政治批评”。为了政治目的,不仅消灭文化成果(书),还同时消灭了文化创造者(人的肉体),可谓是彻底的了。但这种政治行为,并未形成文化成果形式(只是文化行为),所以,不在我们所讨论的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之列。

      我所理解的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是指批评家从政治立场出发,为了一定政治利益(甚至经济利益),以政治思维为主导,对文学作品、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使用政治话语所做的政治分析和评判(行使政治权力对文学作品做政治要求,应属于政治行为,不在政治批评之列)。

      政治立场有正误,政治利益有大小,政治话语有软硬,政治评价有对错,政治分析有真伪,政治意识有霸权、平等之分,政治态度有热情、冰冷之别。由此而形成了政治批评的具体性、多样性、复杂性,具有多样的形态。在现实中国,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政治批评还以各种具体的形态存在着,还会发展、延伸下去。这是由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文学读者、批评家的多样性,作家的多样性等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社会之中,如果有强烈地关注政治的不同群体,有对文学的政治要求,政治批评不仅不会减弱,还要不可避免地存在。

      二、世纪之交文学批评中政治批评的实践形态

      进入90年代,中国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开展政治运动,而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制定的以经济工作为中心,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采取“文革”和“文革”前那种以政治运动的方式开展文艺批评。可以说,文学的政治环境相当平和。然而,风平浪不静。在世纪之交(本文所涉及的例子发生在1996年——2001年)中国文学批评中,依然存在着政治批评的波澜。这值得学术界认真总结。

相关文章: